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后,專家紛紛表示,人口結構已成當前我國最大、最迫切的人口問題,亟待改善人口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挑戰。
老齡化加劇倒逼發展方式轉型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指出,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人口總量(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人口)年均增速比上一個10年的年均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表明人口增速放緩,“人口增長態勢比預想中略慢,在可預見的10年至20年,我國人口仍會繼續增長,但增速應會進一步放緩。”
任遠認為,人口結構不合理問題已成比人口總量問題更突出的人口問題。他指出,當前人口結構中,老齡化加劇,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比預想中下降得更快。人口老齡化加劇后,全社會養老支付壓力凸顯,養老金保值增值面臨更大壓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銘認為,基于當前老齡化的現實,可以考慮適當延長工作年限,推遲退休年齡,讓尚有富余能力的人繼續留在崗位上工作。
而要真正解決老齡化問題,關鍵是要提高我國人口的勞動生產率,實現以更少的勞動人口來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任遠說:“這就需要更大的決心去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倒逼中國經濟轉方式的要求更迫切了。”任遠同時提出,我國人口已經較長時間維持低生育率,現在總量增速放緩,而老齡化結構問題凸現,到了適度調整生育政策的時候。
城鎮化加快,是路徑還是困境?
另一個引人關注的人口結構數據,則是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比重,此次人口普查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50.32%,城鎮人口比重10年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城鎮化速度很快。
對此,任遠認為,人口城鎮化也帶來壓力。從當前的趨勢看,過不了多久,中國就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這就給城市公共服務的提供能力,城鎮住房對新增人口的吸納能力等都帶來挑戰,需要投入更多的公共財政、公共服務、土地、住房。“十二五”期間,如何適應這種快速的城鎮化趨勢,特別是解決好流動人口問題,將成為城市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但在陸銘看來,城鎮化加速不僅本身不是問題,而且恰恰是解決人口結構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他認為,讓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是緩解城市老齡化問題的出路,也可以視作是破解“人口紅利”消失問題的出路。他說:“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較為明顯,不能簡單地從適齡勞動力總量的變化來衡量人口紅利是否依然存在。目前,大量的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尚未真正進入城市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之中,因此人口紅利遠沒有消失。”讓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進入城市,加速城市化進程,正好緩解城市老齡化的壓力。
對于城鎮化帶來壓力、公共資源跟不上等問題,陸銘認為,持續、強力的經濟增長能夠帶來更多的稅收,為進一步改善城市公共資源的配給提供更多財力支持。他堅信,目前我國城鄉人口比接近1:1的階段,從世界各國經歷過的歷史規律來看,正是城市化進程速度特別快的階段,不應該把這一速度限制住。(記者 楊群)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