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學生當兵常態化
從2008年開始,我國征兵把各類院校應屆畢業生作為主體,2009年全國共征集大學生新兵10萬多人;2010年是大學生大規模入伍當兵的第二年,大學生當兵趨于常態化。對于這一現象,本報記者請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進行解讀。
記者:與2009年征兵時大學生入伍當兵的熱鬧相比,2010年的變化是波瀾不驚。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公方彬:我認為這是符合規律的。任何新生事物進入常態化后,便按自身固有規律進行。
記者:大學生入伍當兵,給部隊帶來的變化明顯嗎?
公方彬:大學生入伍當兵的直接效果是明顯的,大學生士兵文化素質與思維能力更高,改變著部隊訓練的時間表和學習模式。比如,過去反復訓練的士兵基礎動作或專業技能,現在可以壓縮時間和過程,過去花相當力氣方能讓士兵理解的政治理論,今天只需作出必要的點撥和引導,甚至可以讓大學生士兵直接擔任理論小教員。大學生入伍當兵,是我國國民教育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惠及國防的必然結果;是建設信息化軍隊,應對挑戰的需要;是強化國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的需要。
記者:以往我們強調軍隊是一個大學校,現在還是嗎?
公方彬:今天仍可講“軍隊是一個大學校”,但其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如果從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政治素質、身體素質上講,說“軍隊是一個大學校”不成問題,但如果從文化素養與工作技能上講,不應過多期待。今天的社會已不是改革開放前的社會,當初,官兵文化素質較低,許多中學、小學甚至文盲青年來到部隊,不管是文化水平的提高,還是技能培訓,他們都會得益于部隊。而今,國民教育已較為發達,軍隊建設也進入機械化和信息化時代,在這樣一個階段,軍隊不能也不必對官兵進行文化培訓,而是強調來了就能用。我認為,士官制受歡迎,原因在于此;大學生入伍當兵的內在動因也是緣于此。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有關我國士官制度改革的情況?
公方彬:2009年12月,我軍進行了士官制度改革,主要內容有:調整士官結構比例和服役時間,取消士官現行一至六期的劃分,保留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調整士官服役時間,將初級士官由6年調整為4年,中級士官由8年調整為9年,高級士官由14年調整為15年;調整士官結構比例,初級士官調整為占士官總數的50.1%,中級士官調整為46%,高級士官調整為3.9%。這一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有效利用國民教育資源,走開從地方普通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具有專業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的路子,使直招士官成為士官的重要來源。
記者:對大學生士兵走好從軍路,您有何建議?
公方彬:首先,應看到,軍人是社會的職業分工的結果,只是他更強調犧牲精神和服從命令。既然軍人是一種職業,那么,每個進入這個職業的人都存在著適應和不適應的問題。我認為,大學生士兵在部隊要想有效適應并順利發展,有幾個關系需要正確把握:
一是獨立思考與統一思想的關系。我們應當看到,當今社會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并不改軍隊政治思想的一元性,軍人核心價值觀仍然界定為革命軍人。因此,青年進入軍隊,價值觀必須統一到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上來。軍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二是張揚個性與服從紀律的關系。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大眾的個性張揚。有了這種個性張揚,才有了所謂的“新生代”——“80后”、“90后”。我們講創新,講中國經濟轉型,背后的支撐一定包括思想解放與個性張揚。但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軍隊具有其他組織和集團所不具有的集團特征,這就是個人服從組織,個體讓位于集體,集團意志至上。軍隊的勝利之本,一定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的意志。所以,青年學生來到部隊,在張揚個性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個人與組織與集體的關系。
三是事業要求與職業規范的關系。青年人相對于其他年齡段,事業意識往往更重,正是緣于此,他們的時間觀念、效益觀念往往是工作生活的重要考量指標,也正是這一點,而往往導致其到部隊后有一個時期的不適應,因為軍隊雖然從集團本質來講是最講效益的,但這種效益與社會上追求的效益區別很大,與個體的效益區別更大。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圍繞自己的需要談效益,軍隊則是圍繞國家和集團談效益。所以,對于職業規定,大學生只能適應,無法回避。
四是追求平等與服從命令的關系。當今社會,如果認定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員工可以隨時炒老板,但進入軍隊,情況便不再那么簡單,或許你并不喜歡你的領導,但你無權炒掉他或換一個工作崗位,更不能在規定的時間里輕易離開部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軍隊,領導關系都是剛性的,服從命令都是無條件的。因此,大學生入伍之時需要有心理準備。
記者:大學生入伍常態化的路要走得平穩一些,社會各方應作何努力?
公方彬:應從多方面入手。從國家層面講,要大力宣傳和強化大眾的國家意識和責任擔當。有人從改善就業的角度看待大學生入伍,但我認為這種判斷有些狹隘,因為每年10萬左右的入伍數量,對于中國龐大的就業隊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記者:那么,您認為大學生入伍常態化的意義何在?
公方彬:其主要意義在于提升大眾的精神空間,引導大眾樹立國防觀念,而要從根本上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立法。我們應當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認識到,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有被征召入伍的義務。目前,我國一些地方法規開始關注大學生入伍的問題,比如2009年底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福建省征兵工作條例(修訂草案)》就專門對大學生入伍優待作了規定。可以說,只有從國家層面制定法律規范,明確從軍報國是公民義務,并且是法律規定的不可逃避的義務,大學生入伍常態化才擁有堅實的基礎。從軍隊方面講,要保證對大學生持久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高層次大學生有吸引力,還需制度設計,比如士兵與軍官間的通道再開闊一些,士兵與士官的步伐再緊密一些。
記者:西方國家軍隊的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示?
公方彬:在西方國家,大學生入伍當兵早就不是一個問題,其借助的主要是法規制度。最近我出訪加拿大,考查了加軍靠什么吸引青年從軍?集中起來講有三點:冒險精神,良好的工資待遇,公民意識,后二者無疑是通過法規制度來實現的。再看一下我們的近鄰韓國,在那里,不管是國內讀大學的學生,還是遠赴美國讀書的學生,一年后皆需休學一年入伍。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要使大學生入伍常態化,法規制度建設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鏈接:外軍士官制度簡況
士官也叫軍士,是介于兵和軍官之間的一個層次。士官制度最早產生于15世紀的法國,最初是作為軍官制度的一種補充而設立的。開始,各國的士官通常只設下士、中士、上士3級。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作戰方式的變化,士官在戰場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數量迅速增加,職業領域不斷拓寬,等級也隨之增多。有人把軍中士官比喻為“兵頭將尾”,是軍隊編制體制中一支重要力量
使用范圍:一級士官通常配置在師、團各級,擔任參謀、人事、通信工作;二級士官通常配置在營、連各級;三級士官通常任排軍士長,相當于副排長。美國軍隊中,軍士占士兵總數的一半;俄羅斯軍隊自2004年起實施改革計劃,開始向職業化軍隊轉變。西方國家軍隊普遍認為,人數多、花費大的義務兵軍隊已無必要,而與之相比,倒是需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士官職業化軍隊。
來源渠道:基本途徑是從優秀士兵中選拔培訓,從新兵中擇優培訓,從普通高中、專業學校畢業生招募。美軍、印軍士官主要從優秀士兵中選拔,一些專業軍士直接從地方專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中錄用。德軍士官均從服役一年以上,服役合同期4年以上的合同兵中挑選,大約10%的合同士官可以轉為職業士官。俄軍士官主要從入伍新兵中擇優送教導隊培訓,完成軍士訓練大綱并通過規定考試的畢業生可授予相應等級的士官軍銜。(公方彬 陳勁松)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