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一個直徑近兩米的排污管,正在向渭河排放咸陽的城市污水。(圖片來源:央視網)
西安市政府近期收到一張由省環境保護廳開出的40萬元罰單,同時收到這種罰單的還有寶雞和咸陽市政府,這三個城市因向關中地區“母親河”渭河超標排放污染物,被罰交納70萬元“環境補償金”。
據悉,將“環境罰單”直接下達給一級政府,甚至對省會城市也“不留情面”,這在陜西前所未有,在全國也屈指可數。
“環保罰單”能否讓地方政府戴上重拳治污的“緊箍咒”?如何通過“環保考核”力促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華視點”記者就此事進行了追蹤調查。
環保部門:母親河“患重病” 地方政府“擔責”
從陜西版圖上看,作為黃河第一大支流,全長800多公里的渭河就像一條腰帶,依次將寶雞、咸陽、西安、渭南四個重要城市聯結起來,承載著陜西省三分之二的土地、人口和GDP。可是,這條關中地區的“母親河”,卻在兩岸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浪潮中,承受越來越重的污染負荷,導致河流逐漸失去生態功能。
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李孝廉坦言,以小造紙、小冶煉等為主的污染型企業以及高度密集的人口產生的生活廢水,就像插在渭河頭上的“兩把尖刀”。以兩岸造紙廠為例,其排放的COD已遠遠超過渭河的環境容量。
一方面是陜西經濟發展“龍頭”,一方面是渭河生態加速惡化,面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兩難選擇”,到底應該怎么辦?
事實上,早在2004年,陜西省政府就出臺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決定用6年時間開展專項治污行動,基本解決渭河黑臭。之后,國務院批復了《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近幾年來,渭河流域的治污力度明顯加大。
“盡管這些措施發揮了顯著作用,但渭河治污之路越來越難!崩钚⒘f,2009年,渭河干流的綜合污染指數下降到2.09,實現了消滅黑臭的目標,但渭河仍是陜西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出境斷面主要污染物仍嚴重超標,渭河治理進入“瓶頸期”,必須“劍指”地方政府,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尋求環保新突破。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