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寫道:“人類歷史反映在下水道的沿革與變遷中……”
大水淹城。當批評家質疑中國地下水道設計能力的時候,規劃設計師卻提醒,城市循環排泄的失效并非中國人的設計理念落后,而是城市發展超速失衡。“再精密的設計也經受不住城市化的冒進。”
實際上,在中國城市的地表下,從古至今都存在大量前人開發的地下工程。有些工程甚至還曾體現出世界領先的工藝水平。
據考證,中國人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可以追溯到華夏民族形成初期。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居民為接近地下水源在黃土地帶建造規模巨大的地下窯洞并延續至今。無論朝代如何更替,人口密集地帶的地下所在,往往均被開采成為包括糧庫、水渠、戰壕在內的地下空間。后來在陜西、四川等地區,學者經考古均發掘出了歷代城市的隧洞和供排水管線。如陜西褒城的石門隧洞,就是在陜西大荔縣修建洛水渠時發現的給水隧洞。其巨大的規模表明,中國古代的生產曾致力于地下空間的開發,尤其是施工技術方面,當時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據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研究,北京現已發掘的古代墓葬可能是最早的地下空間,即距今1萬年左右,位于門頭溝區;明十三陵則可以說是古代北京最大的地下建筑群。與此同時,在北京城內,地下空間的形式就已經包括了水井、排水系統、火道、地坑、冰窖等。
晚清和民國時期,分布在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港口城市的歐洲租界在一定范圍內按歐洲模式修筑了地下管線。
在上海租界開辟初期,當時的道路碼頭委員會就移植歐洲本土的理念,規劃上海城市下水道建設。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開始在道路兩旁砌下水道,并在10年之后讓公共租界內雨水管道系統初步建成。這開啟了中國現代城市文明的進程。
在天津租界,地下管線涉及供水、排水、燃氣、電力、供熱、電信、中水、工業等類別,單是在中心城區地下管線就有2.5萬公里長。曾參與建國初期北京地下水系規劃的旅法工程師華南圭在文獻中提出,天津租界地區地下管線的設計和施工值得北京城效法。隨后,在1949年受北京市政府之邀任北京規劃委員會前總工程師和顧問期間,由華南圭設計的北京地下排水系統經受住了六七十年代多次暴雨的考驗。
“這說明,中國國內也有地下管線開發的成功案例,因此不應輕易下結論說,西歐的地下管線就一定比中國的先進。”華南圭的外孫女華新民表示,“之所以現在類似廣州在內的城市發生水患,這更多是因為城市的過快發展讓維持不善的原有排水系統不堪負荷。”
舍本逐末的地下發展
目前業界廣泛推薦的地下城市管道綜合廊道,也就是設計師俗稱的“共同溝”,雖在國內主要城市有所嘗試,但由于投入巨大的原因而遠未普及。
共同溝一旦建成,在城市地下便擁有一個專屬的隧道空間,集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共同溝的發源地就在歐洲,早在1833年法國巴黎開始有系統規劃排水網絡的同時,就開始興建共同溝。
此后,共同溝的理念被世界主要城市廣泛采用。日本因用地緊張,從1958年開始興建共同溝,并在1963年頒布了《共同溝實施法》,還在1991年成立專門的共同溝管理部門。目前,日本全國共同溝總長約為526公里。同樣人口密集的美國紐約,也將全程的大型供水系統完全布置在地下巖層的共同溝中。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