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孫洪磊 徐宜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扶持和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論述,讓部分長期從事中藥事業的代表委員十分興奮。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目前我國中藥產業缺少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產業結構不合理,中藥產業健康發展亟待“政策良方”。
張伯禮說,十多年來,我國的中藥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績,中藥工業產值不斷攀升,在實施中藥現代化過程中,我國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大中藥產業。據國家中藥主管部門統計,1995年中藥工業產值只有179億元,2009年底產值達2000億元,占我國8666億元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的22%,成為我國醫藥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藥及相關產業市場的合計規模達7000億元,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5年,我國大中藥產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張伯禮說,目前我國的大中藥產業剛剛形成,還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存在盲目發展的情況。區域規劃總體結構和內容趨同,目標空泛,實際工作的可行性不強,導致我國中藥及相關產業重復建設現象突出。而各地政府在重視程度、相關政策、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不平衡。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葵花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兼黨委書記關彥斌說,我國的中藥基礎研究薄弱,創新品種少,而且企業規模小、產品多,科技支撐亟待加強。如目前我國共有中成藥品種5000多種,絕大多數仍是傳統配方、傳統劑型,科技含量很低。中藥的配方和加工技術成為全世界的免費大餐,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沒有競爭優勢。
張伯禮建議,國家應為中藥產業開出“政策良方”,進一步提升中藥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建設現代大中藥產業體系。如優化大中藥產業發展環境,在大中藥產業立項、審批、資質準入、質量標注、物價稅收、市場流通及監管等各方面建立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盡快組織制訂“2010-2020年中國中藥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綱要”。國家相關部委應考慮設立“大中藥產業專項資金”,繼續加大對中藥產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并在科技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工程中心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適當向中藥產業傾斜。
代表們還建議,國家應倡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由政府部門、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融投資機構共同組成的“大中藥產業產學研聯盟”,探索建立在市場機制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和運行機制,幫助企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中藥國際化步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