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中國菌草何以全球“圈粉”
【人才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在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懷下,目前菌草技術已傳播到106個國家和地區,培訓學員12000多人,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10月16日上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通道”第一場采訪活動上,黨的二十大代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的發言揭開了一段科技創新的傳奇往事。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青年時代的林占熺就心懷家國。1970年,林占熺開始了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的工作。那時,香菇、木耳、靈芝等食藥用菌的人工栽培用林木作為原料,發展菌業生產與林業生態平衡產生了“菌林矛盾”。為此,他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發展菌業的新路子。歷經多年的努力,1986年10月,“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獲得成功。“該技術不僅從根本上解決‘菌林矛盾’的問題,而且在同等條件下,用菌草栽培的食用菌產量和質量都優于木屑生產的食用菌。”林占熺說。
“種菌草有那么多的好處,祖國哪里最需要種菌草?”林占熺把眼光放到了當時水土流失問題相對嚴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黃河流域。1997年,菌草技術成為寧夏銀川市閩寧扶貧協作項目。“菌草成為閩寧扶貧協作的第一個產業,幫助寧夏西海固17000多個農戶擺脫了貧困,因此也被稱為‘幸福草’。”當年對口幫扶寧夏的事,林占熺記憶猶新。
“菌草根系發達,植株高大,防風固沙效果好。”除了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林占熺還蹚出了一條通過種植菌草來防風固沙的黃河治理之路,在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科研成果。
“我要用創新技術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繼續改善生態環境,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如今,年近80歲的林占熺依然奮斗在科研一線。同時,他也把菌草科研人才培養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讓“幸福草”在新征程上幫助更多人邁向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