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周歲以下禁售”,盲盒不盲的第一步
8月16日,市場監管總局公開征求《盲盒經營活動規范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意見稿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及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通過銷售現場詢問或者網絡身份識別等方式,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
早在今年1月,上海就發布《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其中最受關注的紅線條款,正是“不得向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銷售盲盒”。贛州也曾出臺規定,禁止向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銷售盲盒。此番集納地方實踐,出臺全國統一規范指引,足見治亂糾偏的必要和緊迫。
消息一出,苦盲盒久已的家長,能否松一口氣?有人點贊,也有人表示還可更嚴。例如,不少人提出,禁售年齡門檻仍有待提高,8歲以上兒童同樣缺乏自制力,為集卡、抽盲盒而荒廢學業、陷入虛榮攀比的孩子不在少數。
而且,就算管住學校周邊的小賣部,還有自動盲盒售貨機,難以執行意見稿中的規定操作。另外,盲盒成癮,刺激多巴胺分泌,管不住“剁手”的,豈止是小學生?有人甚至建議,不妨將禁售年齡提高到18歲。
18歲才能買盲盒,這當然有些過于嚴苛了,帶有調侃意味。那么,為何禁售年齡限定為8歲?根據《民法典》規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實施的消費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換句話說,8歲以下的孩子,購買盲盒本就可以認定為無效法律行為。
可見,規范出臺的目的,并非給法律打補丁,而是堵住現實漏洞:讓未成年人沉迷盲盒氪金游戲的,不只是商家的套路,更是一些家長的盲目。此前,“家長花200萬給娃集奧特曼卡沒集齊”話題沖上熱搜。刺激公眾敏感神經的,不是“家里有礦”的財富,而是家長的溺愛和嬌縱怎能到達如此程度?
時代在變。現如今,無論是中產小康之家,還是經濟優渥的家庭,“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有時候反而成了束縛成長的枷鎖。
面對孩子無止境的索取、任性妄為的態度,家長試圖用金錢滿足一切,反而助長炫富攀比,讓孩子掉進畸形三觀的無底洞。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懂得理智消費,珍惜父母的努力成果,不肆意揮霍,才能抵御層出不窮的誘惑。
對未成年人來說,真正的保護,也不是加蓋玻璃罩、過濾網,試圖營造一個無菌真空的環境,而是幫他們盡早看清商業營銷的套路,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尋找更能體現人生價值的標的物。
正所謂,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一段時期以來,盲盒作為新興消費業態,缺乏成熟的法律規范,監管滯后于市場狂飆的速度,問題頻發,已經到了該徹底整治的時候。幫未成年消費者穿上泳褲,用規范的制約,讓家長回歸理性干預的態度。
與此同時,相關從業者也應認清,盲盒經濟走到了十字路口。再把消費者當韭菜反復收割,此路不通。
意見稿中明確,盲盒經營者不得通過后臺操縱改變抽取結果、隨意調整抽取概率等方式變相誘導消費。不得以折現、回購、換購等方式拖延發售。有了這些規范指引的明路,希望盲盒經營者別再揣著明白裝糊涂,盡早轉變商業思路,讓盲盒擁有“打得開”的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