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未成年人沉迷網游問題調查:“限游令”之下不少孩子鉆漏洞玩網游
“限游令”之下不少孩子鉆漏洞玩網游
暑期未成年人沉迷網游問題調查
跳傘、降落、伏擊、正面交鋒……7月30日,暑期一個尋常的下午,李陽陽(化名)緊盯手機屏幕,雙手操作,口中念念有詞,在網絡游戲中帶領隊友沖鋒陷陣,最終又拿下一局。而按照相關規定,這個時間段,本不該是這個開學即將升初中二年級的北京男孩的網游時間。
去年8月30日,暑期結束之際,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限游令”后的首個暑假,《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采訪發現,網游平臺防沉迷系統審核趨嚴,很多電商平臺加大了對游戲賬號買賣租賃的管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同時,仍有一些未成年人通過社交平臺租號、買號等方式突破防沉迷系統或人臉驗證,一頭扎進網游的世界,無法自拔。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雖然主管部門不斷出臺政策對未成年人使用游戲的時長進行限制,但由于家長、學校、社會等對于防沉迷干預機制的運用仍存在不足,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網絡黑灰產看中了這部分需求,提供相關服務,以謀求經濟利益,亟待進行整治。
電商平臺交易管制
租號買號不再容易
2020年至2021年,記者曾多次報道未成年人沉迷網游問題,發現一些電商平臺出售、出租游戲賬號,甚至出售身份證號碼,成為未成年人躲避網游防沉迷系統的重要方式之一。今年暑期,記者調查發現,電商平臺出售、出租游戲賬號的情況仍大量存在,但由于平臺加強了監管,未成年人想以此“突破”防沉迷系統受到了限制。
記者嘗試在某拼單電商平臺上租賃游戲賬號,但在該平臺上下單這類商品需要先填寫實名認證信息,符合“18歲以上用戶”。在另一電商平臺,如果直接搜索“租號”,頁面上方會跳出“守護未成年綠網計劃”,規定對于經實名認證≤18歲的用戶,禁止購買網絡游戲賬號。
進入電商平臺的多個相關店鋪,記者發現,店鋪的“寶貝詳情”頁面均有平臺自動生成的“消費提醒”: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平臺規則,購買網游類商品需年滿18周歲。
多個相關店鋪顯示,租號流程如下:玩家依據手機系統和運營商選擇不同價位、不同起租時長的賬號;玩家下載“上號器”即“游戲盒子”軟件,用客服給的密碼“解鎖賬號”后開始游戲。
但上述流程對未成年人進行了“攔截”——使用“上號器”必須通過一次獨立的姓名與身份證號碼實名認證。當記者向客服咨詢如何跳過實名認證時,平臺均自動彈出“禁止未成年人購買”的提醒,有客服明確表示:不向未成年人出售此類服務。
哪怕通過成年人身份認證使用“上號器”跳轉進入游戲,記者在玩游戲過程中發現,網游平臺也會跳出防沉迷系統進行攔截,要求人臉識別認證。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以往綁定“隔夜身份證”、“盜用”身份證號碼來“突破”防沉迷系統的辦法似乎也不再奏效。
在網絡貼吧中,某工作室發文號稱“能夠破解人臉認證”。記者聯系后得知,對方給出的破解方案為:做一個隔夜成年的信息覆蓋。即把用戶在游戲中用的身份信息改為隔夜成年的身份證信息,“改的話是150元”。
記者支付150元后,對方以網游平臺審核嚴格,虛假身份證未能通過認證,需要使用真人身份證、對方認為價格太低等各種理由要錢。記者要求退款,對方直接將記者拉黑。
有業內人士稱,所謂“破解”,實際上是改用成年人的身份證信息,而非直接破解游戲系統本身,“說能破解系統的,可能是詐騙”。
而所謂“盜用”身份證,是一些網站平臺提供大量身份證號碼,或稱可生成虛擬的身份證號碼,用于游戲使用。不過,記者挑選了3個網站提供的多個身份證號碼,在網游中輸入后均無法通過實名認證。
社交平臺暗藏玄機
以代練為名玩游戲
盡管當下在一些大型電商平臺購買游戲賬號之路被逐漸封死,但未成年人想要擁有一個成年人的游戲賬號也并非難事。記者調查發現,在社交平臺上,許多時興的網游都有專供玩家們自行交易的渠道,用戶不需身份認證就可以租號、買號,甚至有人在里面“求助”破解防沉迷系統或人臉驗證。
相較于電商平臺購買、租賃需要通過重重“考驗”,這種“1V1”的溝通方式讓雙方交易更“直接”。一位用戶在某游戲超話中發帖稱有兩個賬號可以出租,記者添加其聯系方式后,對方稱可以按小時、一天和一周租用,收費標準是每小時6元、包天20元、包周66元,直接轉賬和“走中介”兩種形式均可。
對于記者擔憂的實名認證問題,對方表示不需租號方進行任何認證:租號方只要在登錄界面點擊左下角的“掃碼登錄”,選擇社交賬號授權登錄,將彈出的二維碼截圖發送給號主登錄即可進入游戲。
記者租用了兩小時,在登錄和使用過程中未受到任何限制。
采訪中,多位家長和未成年人告訴記者,有未成年人為他人提供有償代練服務,花大量時間精力用于網游人物升級,有的未成年人覺得這既玩了游戲還能賺錢,一舉兩得,為此洋洋得意。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上找到一位未成年代練,個人信息欄顯示其今年17歲。這位代練稱,平時在校,只能晚上接單,放假期間可全天接單。收費要視“老板”的需求而定,一個段位從20元至40元不等,可以“走平臺”,即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完成交易。
據業內人士透露,代練、陪玩目前已有較成熟的運轉體系,即“俱樂部”——一個由多位具有自身特色和良好服務態度、玩相同的幾款游戲的人聚集在一起,并由相應管理人員組成的社交群,管理員被稱為“董事”,購買代練或陪玩服務的玩家被稱為“老板”。“董事”會在提供游戲陪玩的交友平臺上找需要代練、陪玩的玩家,抽取一定提成后將訂單派給代練者。
記者下載了兩個提供游戲陪玩的交友軟件,發現注冊這兩個軟件時并沒有年齡限制。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俱樂部”一般僅允許成年人代練、陪玩,且明確要求不接未成年玩家的訂單,否則將被踢出“俱樂部”,“不過確實有不少‘俱樂部’并沒有這樣的規定”。
一些家長蒙在鼓里
沉迷危害顯而易見
李陽陽告訴記者,他和同學玩游戲不受限制各有“妙招”,他的方式簡單直接——使用父親的身份證注冊游戲,玩的時候讓父親看一眼(人臉識別)就通過了,“我爸估計也不知道為啥老要他看一眼”。
北京市民劉敏(化名)的兒子開學上六年級,今年暑期也沉迷于網游。“他爺爺之前淘汰的手機被他拿過去,下載了好幾個網游,還和同學一起聯機玩。”讓劉敏不解的是,孩子連身份證都沒有,是如何避開防沉迷新規的,“不是都要實名認證嗎?難道這些游戲平臺有漏洞?”
仔細觀察后,劉敏找到了答案——找爺爺,方式和李陽陽如出一轍。
記者采訪發現,使用家長的身份證注冊游戲是未成年玩家最常用、最方便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其中,一些家長對此放任不管,一些則并不知情,被蒙在鼓里。
有家長說,暑期孩子難得放松一下,多玩會游戲也未嘗不可。有的孩子由老人照料,只管吃飽穿暖,不管上網問題。有的家長則喊“冤枉”稱,孩子以學習需要為由,讓刷臉認證,沒想到是玩游戲。還有家長說并不知道青少年防沉迷的規定。
2021年11月5日發布的《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通知》落地后,85.8%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戲過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其中,有42.8%未成年人直接向家長索要過身份證,甚至有11.3%的家長并不了解未成年人索要身份證的目的。
此前有媒體報道,家住浙江杭州的虞先生稱自己卡里少了7.5萬元,查了消費記錄才發現有200多筆游戲充值支出,一經盤問原來是自己年僅13歲兒子消費充值的。之前,每次兒子讓他掃臉都會配合。
沉迷網游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郗培植曾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原因進行過深入調研。他告訴記者,一些游戲商家在開發網絡游戲時會將上癮機制設置在游戲中,比如設計好看的游戲皮膚和互動機制,讓玩家團隊作戰,增強黏性;朋輩效應也讓未成年人對網絡游戲欲罷不能,他們每天交流游戲內容,不參與游戲就無法融入集體。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不但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對他們的心智、情緒也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未成年人會模仿游戲中的暴力、血腥行為。”郗培植向記者介紹了他曾經接觸過的一個案例,一個17歲的孩子,在網吧中連續玩了3天CS(反恐精英)游戲,出門吃飯時和別人起了沖突,他拿起身邊的凳子砸向對方的頭部,并反復毆打對方。事后,他說自己當時誤以為還處于游戲中。
對此,劉敏感同身受,兒子迷上網絡游戲后,不僅學習成績急轉直下,而且視力急速下降,反應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直線下降,“每天只想玩游戲,平時帶他出去玩,也表現得非常自閉,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李陽陽的姐姐發現,“李陽陽的暑期生活好像只有打游戲,根本不看時間,人變得越來越內向”。
治理網絡黑灰產鏈
家校聯動加強監管
如何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游問題?
根據《報告》統計,54.8%的家長希望能通過直接監測未成年人游戲時長或開發手機管理軟件,了解并控制孩子的游戲狀態。實際上,目前已有多家游戲企業建立了家長監護平臺,但相關數據顯示,僅有約兩成家長加入監護平臺,大量家長沒有加入或者沒聽說過這一類平臺,家長監護平臺未能完全發揮作用。
鄭寧提出,應對游戲賬號租賃、買賣等網絡黑灰產加強整治。“不論是電商平臺上的游戲賬號租賃、買賣等服務,還是社交平臺上個人之間的賬號租賃或出售業務,實際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違法。”
他分析說,網絡安全法規定,我國實行網絡實名制,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等服務,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同時,規避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違反了網絡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還可能衍生出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除了政策指導、法律規制外,要想真正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還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重視和努力,家長要盡到監護職責,控制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和權限,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家庭上網公約,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有效陪伴。”鄭寧說,學校和家長也要聯動,同時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教育,引導青少年合理分配時間;政府、學校、社會公益組織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優質公共資源,讓孩子擁抱大自然,提升審美,開闊眼界。
“家庭是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孩子自由使用網絡的時間主要是在家里。未成年人的保護,是個社會治理問題,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如果我們只著眼于技術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技術是基礎,但是教育才是關鍵。”郗培植說。
除了必要的監督之外,有專家提醒,一部分孩子從過去每天接觸網游的狀態中抽身出來,過渡階段可能會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不適,需要家長做好相應的開導與預防。
值得注意的是,從之前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來看,城市和農村的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的內容選擇和時長上有一些差異。城鎮未成年網民更多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網站、新聞、購物等應用,而農村未成年網民使用短視頻、動畫或漫畫等休閑娛樂的比例則高于城鎮。
對此,郗培植建議,應加強對農村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的教育引導,農村地區的學校也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