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職場夫妻“不敢生” 先要解決帶娃難
帶娃難
選項一 老人帶
要看家庭情況
選項二 自己帶
不能上班,養育成本高
選項三 請育兒嫂
缺乏監管和信任機制
選項四 送托兒所
存在標準缺失、責任不明、收費不清等問題
怎么破
■建一批民辦普惠或者公辦托幼機構
■加大對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
■鼓勵高校和職校開設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
……
自國家實施三孩生育政策以來,一些職場夫妻選擇多生育一個孩子,而一些職場夫妻仍舊心存顧慮,擔心忙于工作而沒時間帶小孩兒。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一個全國性問題,在成都也不例外。
那么,關于職場夫妻沒時間帶小孩的問題如何破解?2022年成都市兩會上,部分市人大代表就嬰幼兒照護管理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他們聚焦政策引導,也關注載體運營,更關注人才培養。除了嬰幼兒托育話題受關注外,也有市人大代表就自閉癥、智障兒童的關懷提出建議。
市人大代表李珊:
職場夫妻面臨“不敢生、不愿生”的窘境
在人口出生率呈現下降趨勢的背景下, 國家去年出臺三孩生育政策,人口政策在“松綁”,而一些職場夫妻內心卻產生了“不敢生、不愿生”的顧慮。
“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后,立即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由誰來帶?比較傳統的做法是由老人來帶,但是面對老人無法幫忙的情況,或不愿意麻煩老人的育齡期父母來說,如果養育一名嬰幼兒需要長期占據一名甚至兩名成年勞動力的話,養育成本過高,若委托育兒嫂,尤其是來自非正規機構的育兒嫂與年幼的孩子獨處在家,缺乏一種監管和信任機制,孩子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 ”成都市人大代表李珊分析,國家一方面鼓勵生育,而另一方面,許多職場夫妻陷入“不敢生、不愿生”的窘境,這個問題亟待破解。
成都市人大代表阮頔秋同樣關注嬰幼兒托育問題,通過調研,她發現目前成都市提供托育服務的主要力量是社會辦托育服務機構,具體來看,包括民辦幼兒園托班、品牌連鎖早教機構托班,早教咨詢機構托班等托育服務,有全日制、半日制、計時制等托管模式,“我市托育早教機構的數量遠不能滿足家庭的現實需求,為0—3歲嬰幼兒提供的社會護理服務有效供給不足”。
阮頔秋還發現,目前社會辦托育服務機構基本處于標準缺失、人才缺少、安全缺保障、收費不清、責任不明的狀況,“早教機構安全保障令人擔憂,超范圍經營,變相辦成幼兒園模式,由于監管責任不明,管理松懈,場所安全、食品安全等等隱患不得不令人擔憂”。
市人大代表阮頔秋:
從政策、載體、人才等層面突破
針對嬰幼兒的托育,阮頔秋建議,首先要了解職場夫妻的現實需求,通過科學測算及專業規劃,搭建好頂層設計。阮頔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政策保障,以三甲醫院、婦幼保健院為依托,政府指導扶持,建一批民辦普惠或者公辦托幼機構,同時,加大對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發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功能,與社區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功能銜接,發揮綜合效益,此外,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依托社區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
有了政策保障和空間載體,若沒有人來做這項工作,再好的點子也無法“變現”。阮頔秋建議,應鼓勵在蓉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合理確定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將安全照護等知識和能力納入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加快培養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人才,配齊配好兒童保健人才隊伍,建立規范科學的兒童托育模式。
李珊帶來的建議同樣關注嬰幼兒托育的人才隊伍建設。她建議,要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將嬰幼兒照護服務人員作為急需緊缺人員納入就業培訓規劃,實現持證上崗,此外,還應該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李珊還建議,可結合社區公立幼兒園的配置情況,逐步建設政府監管下的公立性質的普惠性全日制托育服務機構,允許1歲嬰幼兒入托,師生比按1:5配置,費用則參照公立幼兒園的保教費及生活費執行。
其實,也有職場夫妻對長時間見不到娃表示擔憂,那么,能不能提供一個和家長距離近的地方開展托育服務?“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產業功能園區等在工作場所為自己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讓職工可以上班的時候帶著孩子來,下班的時候帶著孩子回家。 ”李珊說。
市人大代表涂海霞:
自閉癥、抑郁癥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嬰幼兒的托育管理問題正在匯集市人大代表們的智慧,而還有一個兒童的問題仍舊待解。市人大代表涂海霞在今年市兩會期間帶來了一份《關于在鄉村建立(自閉癥、智障兒童等兒童綜合癥)永久性陪護社區的建議》,將關注視角投射在這一特殊群體身上。在她看來,相較于嬰幼兒托育,自閉癥、智障兒童群體的陪護也很重要。
腦癱、發育遲緩、自閉癥、唐氏綜合癥、智力障礙兒童群體越來越成為被重視且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鄉村的自然環境、優質的空氣,緩慢的生活節奏都容易在情緒上讓孩子們身心得到放松,卸下思想的包袱,對身體康復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涂海霞說,那些特殊兒童群體若在一個融合互動的社區文化里安心生活,反而能夠幫助他們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目前在鄉村并沒有能夠滿足這方面需求的社區,建議在成都的郊區新城建立針對自閉癥、抑郁癥等兒童群體的永久性陪護社區。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