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打榜、花重金買周邊……“飯圈”何以成潘多拉魔盒
“飯圈”何以成潘多拉魔盒
為偶像瘋狂做數據打榜,花重金購買周邊產品集資,為維護偶像形象粉絲間互相謾罵……圈里人如癡如醉、斗志滿滿,圈外人瞠目結舌、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怎么就值得這樣為之瘋狂?”隨著一批流量明星變“流星”,一個平行于普通大眾生活之外、卻又時常干擾每個人視聽的“飯圈”產業鏈浮出水面,引發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8月26日,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評論中心主辦的“飯圈文化治理”專家研討會上,來自文藝學、美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用跨學科的多維視角對“飯圈文化”的產生機理、發展亂象及有效治理進行了理性分析和探討。
看清“飯圈”背后的“手”
大數據時代,演員和明星已經是兩種職業,紅不紅跟作品沒有必然關系。“飯圈”亂象帶來的是對整個產業形態的沖擊。
“飯圈”已不再是愛好者和演員之間的簡單關系。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祝燕南表示,在“飯圈”亂象背后,有明星經紀公司、平臺機構、資本三方面的力量。
對于明星和演藝機構來說,“飯圈”與他們是一種共生關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當下‘飯圈’形成了‘勢力化’的群體和利益化的關系,粉絲可以對明星出演什么角色產生影響。一旦出現負面輿情,粉絲們會不顧一切為之辯護,制造公共關系事件,甚至觸犯法律。與此同時,圍繞明星的獲利方變得更為復雜,包括公司、‘粉頭’、平臺、資本等‘飯圈’上下游的很多社會關系。”
追星本無罪,但正常的追星異化就變了味。“原本是先有偶像再有粉絲,我們看重的是偶像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功業,體現的是社會主流價值共識。而‘飯圈’亂象下偶像則是由資本、明星、粉絲等主體共同構造而成的一個‘人設’,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甚至有時很簡單——‘顏值即正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曹剛分析,“如今‘飯圈’的倫理是‘愛豆’至上,對于成員來說就是只問忠誠不問是非”。
“利益的存在導致‘飯圈’成為一種經濟現象,是內容經濟、數字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產物。”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從經濟學角度剖析。他提出,“層出不窮的‘飯圈’丑聞也對社會精神文明秩序帶來巨大沖擊,同時‘劣幣驅逐良幣’讓好的文藝作品失去了關注。放任‘飯圈經濟’盲目、無序、混亂甚至是低俗地野蠻生長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解救被“飯圈”裹挾的青少年
在一份“飯圈”的數據站招新公告上,無論是文案組、美工組、管理組還是控評組,都明確要求在線時間穩定,個別“工種”還標注了“白天在線優先”這樣的條件。這就讓“飯圈”變了味。雖然“飯圈”中不乏一些“媽媽粉”“姐姐粉”,但無疑,最令社會各方關注和擔心的是被“飯圈”裹挾的大量青少年。
“在流量明星團隊和‘粉頭’營造的‘氪金’氛圍下,出現了花樣繁多的集資應援,非理性沖量打榜、競拍式購票、虛擬商品無限重復購買等,吸引青少年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某些網絡平臺還誘導粉絲借貸追星,更是蘊含著金融信用風險。”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林品說。
“‘飯圈文化’呈現出低齡化、社群化、組織化、極端化、排他化等特點。”結合調研情況,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提出,“我們尤應警惕‘飯圈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學習和社交產生的不良影響,它不僅誤導青少年不當消費,甚至可能導致網絡暴力、網絡詐騙和青少年犯罪等,炮制‘頂流’的造星運動還會誘發青少年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
“飯圈”亂象還在改變著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格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介紹,現在“飯圈”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組織化,它會形成群體動員和群體壓力。“‘飯圈’的壓力和約束對青少年產生控制,偶像崇拜轉變為組織化、長期化行為,由精神投入為主、經濟投入為輔轉變為精神和經濟雙方面的巨大投入,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嚴重沖擊。”鄧希泉說。
為什么這么多孩子容易陷入“飯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認為,這反映出美育教育的缺失。“‘飯圈文化’炮制出的流量明星像是生產線上一刀切的產品,是一種快餐式‘人造美’,不需要審美的敏感力,易于消費。如果青少年從小就能獲得好的審美教育,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和敏感,就不容易被這樣的‘人造美’所俘虜了。”彭鋒表示。
協同治理“飯圈”亂象
治理“飯圈”亂象的關鍵是認識其背后的機理,把準脈、挖病灶、開藥方,抓住核心問題。8月24日,在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工作座談會上,《修身守正 立心鑄魂——致廣大文藝工作者倡議書》發布;8月27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取消明星藝人榜單、優化調整排行規則、嚴管明星經紀公司等10項措施。目前,一些網絡平臺上的明星榜、CP榜已經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
“飯圈”亂象產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資本逐利、監管乏力、平臺失守等各個方面,因此,其治理更需要各方聯動,形成長效協同機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張海君建議,要加強文化、廣電、新聞等全行業的協調工作機制和整體聯動機制,加強對藝人機構、社交平臺和內容平臺等監管力度,嚴格行業從業標準,發揮出行業組織的中間管理作用。
祝燕南特別強調在治理“飯圈”亂象的過程中,要厘清幾個對象:“我們治理的對象是明星經紀公司、文藝娛樂平臺機構和資本;演藝人員是我們的管理對象,對于那些觸及法律紅線的要依法追究責任;粉絲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是我們引導教育的對象。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用更多積極健康的節目充實文藝陣地。”
文藝評論承擔著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職責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提出,針對“飯圈”怪病,文藝評論家要“激濁揚清、褒優貶劣”,對不良現象敢于表明態度,并利用自身專業和特長,建設性地開展批評,充分發揮智力支持作用。
(本報記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