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偏加班文化,應成更多企業的自覺
糾偏加班文化,應成更多企業的自覺
據媒體報道,日前,某招聘類互聯網平臺宣布,將無條件取消“大小周”,員工薪資中的“周末加班費”仍正常發出,薪資總額不變。此消息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表示“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最近一段時間,已有多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宣布取消“大小周”,乍看這只是行業動態,可從社會反響看,那些肯定性評價連著的是普遍性的社會訴求——向畸形加班文化說不,應該成為更多行業企業的自覺。
近年來,公眾對互聯網行業的印象之一,就是各種加班文化盛行。加班模式從一些互聯網公司不成文的潛規則逐漸變成了企業制度,還有向傳統行業擴散的趨勢;渭影辔幕拢影鄤虞m與上進聯系在一起,員工不加班的下場可能就是被“優化”,因此,“被自愿”加班現象很常見。
奮斗不等于畸形加班,提升效率不能透支員工健康。企業將加班“制度化”,是對勞動者身體健康和合法權益的損害,也是企業文化的一種跑偏。時至今日,社會對加班文化的反思聲音越來越多:從“互聯網民工”的“自黑”,到“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要不要回”等討論,再到對“內卷”的批判……加班文化帶來的壓抑感,值得整個社會反思。
加班文化曾是互聯網企業擴張發展的產物——在高速增長期,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想靠工作時長、人海戰術獲得更大的邊際收益。社會學者萊昂·格倫伯格將加班文化歸咎于“更為激進的業務目標、更大的降低成本壓力、更多的技術以及這一切造成的更大壓力”。理性而言,對行業與企業的評價,除了要著眼于利益的增加,更要立足于人的發展。
從小處說,“向創新要效率”的互聯網公司靠榨取人力增效,已違背了初心,況且靠強制加班換來的效益已越來越低。勞逸當結合,否則員工工作效率下降和疲態下的習慣性“摸魚”,難免造成人力資本效能和員工幸福感的“雙輸”。改變過度消耗的生產方式,在減壓中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應是互聯網企業增強生命力的邏輯。
往大處講,人是發展的目的,而非手段。無論是高質量發展還是推動共同富裕,都把人放在了更高的價值位次,這凸顯了強化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鮮明導向。在此背景下,各行各業都應秉持長線發展視角,跟社會共同期許對標,互聯網企業也不例外。
在規范化監管頻密落地、勞動權益理念漸次強化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部分互聯網企業開始對加班文化糾偏。取消“大小周”是一個好的開始,“雙休恢復,薪資不減”傳遞出的態度更令人欣慰。
“該奮斗時奮斗,該休息時休息”,所有的發展,都該以人為目的,期待能有更多企業以實際行動糾偏畸形加班文化,踐行“讓員工共享發展成果”,以善待員工的方式為發展蓄力,進而實現員工幸福與企業發展的同頻共振。
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