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參加人數最多的高考:這些特點值得關注
2021年高考6月7日拉開帷幕。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去年延期至7月舉辦的高考,如今重回6月。
史上最多報考人數,組考防疫新舉措,新增37個本科專業……如何看待今年高考的特點?哪些熱點值得關注?中新網記者梳理相關話題并采訪有關專家,為您帶來分析解讀。
報考人數再創新高
專家提醒要以更平和心態對待高考
202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78萬,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今年全國共設7200余個考點,46.6萬個考場,含2.6萬個備用隔離考場,涉考工作人員140余萬人,其中監考人員95萬余人。
從2018年“00后”大規模參加高考,2019年報考人數再次超過千萬人,到2020年創歷史新高,中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四年攀升。今年的考生大多出生于2002年或2003年。國家統計局歷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2年和2003年的出生人口分別是1647萬人和1599萬人,低于2000年的1771萬人和2001年的1702萬人。
有分析人士指出,高考人數攀升至新巔峰,是由于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我國基礎教育穩步提高,以及中職生、社會考生中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在增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中新網記者表示,高考報名人數近年來持續走高,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由于進一步開放了中職畢業生參加普通高考。
報考人數增加,是否意味著競爭加劇?熊丙奇分析稱,根據教育部歷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全國普通本專科共招生967.45萬人,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因此,高考平均錄取率已經超過90%。而2019年,我國普通本專科共招生914.9萬,其中,本科招生約431.3萬,專科招生約483.6萬。“結合高等學校招生擴招的現實,今年的本專科總招生計劃有望超過1000萬,高考錄取率會進一步提高。”
他提醒考生和家長要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高考。“要轉變對學歷的態度,要以提升能力來對待高考后的大學學業發展,不要以為高考后學習就結束了。學生今后的發展,并不由高考決定,而是由進入大學后的學業發展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報名人數比去年多7萬人,增長人數為近4年來最低。2018年、2019年、2020年報考人數分別比前一年增加了35萬、56萬、40萬人。
此前,高考報名人數曾在2007年首次突破千萬人,于2008年達到峰值1050萬人,此后高考人數開始下降。2022年高考報名人數是否還能再創新高,值得關注。
從嚴防疫,平安高考
今年是疫情下的第二次高考。教育部2月發布通知,要求做好考生和考務人員日常體溫測量和身體健康狀況監測,按要求為每個考點配備防疫副主考,設置必要的隔離考場、隔離設施,配備充足的防疫物資。認真落實入場體溫檢測、考場全面消毒、通風、保持間距等措施。
近期廣東出現疫情反復,當地高考情況備受關注。為確保平安高考、“應考盡考”,廣東不斷升級保障措施,分類分區開展防疫工作。
今年廣東高考報名人數78.3萬人,其中參加夏季高考的考生63.6萬人,全省共設考點484個、考場2.44萬個,監考及考務人員近8萬人。全體考生須完成考前14天連續健康狀況監測和7天核酸檢測;全體考務人員除完成以上兩項外,還須接種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分類別安排考場,將涉考人員分為“七類人群”:一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核酸檢測陽性考生;二是密切接觸、次密切接觸考生;三是紅碼、黃碼和發熱考生;四是普通考生;五是社會考生;六是考務人員;七是家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核酸檢測陽性考生,將在醫療救治場所考試;密接、次密接考生,在隔離考點考試,往返考場須提供考前兩天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并由專用車輛閉環接送。其他普通考生,在普通考點考試。
據悉,廣州全市考生5.49萬人,根據疫情防控需要,每個考點按10:1配套設置隔離考場;全市啟用隔離考點11個(含市第八人民醫院考點),提供備用隔離考點9個,并動態統計所有考生的精準信息,包括住址、健康狀況、往返考點交通方式等。
目前廣州仍存在疫情高風險地區。根據防控要求,這些地區的在校備考考生在本校考試,居家備考的考生另外安排考點,出入考點專車接送。
“3+1+2”新模式:歷史、物理成首選
今年高考,部分省份采用了“3+1+2”新模式。“3”是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1”是首選科目,考生須在物理和歷史兩個科目中選擇一門,“2”是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門。
將物理和歷史作為首選科目是該模式的創新之處。熊丙奇表示,物理科目難度高,有些學生可能不愿學,而物理和歷史分別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核心科目,將兩者作為首選科目,可以避免出現較少有學生選擇物理或歷史的情況。
有分析稱,這種模式為學生提供了12種學科組合選擇。熊丙奇認為,這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同時也對高中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專家:不要盲目認為新增專業就是熱門專業
今年教育部更新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增37個本科專業,覆蓋了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個門類。其中工學領域新增14個專業,占比最高,包括智能交互設計、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智能飛行器技術等專業。上述專業調整反映了就業市場和用人導向對人才的需求。此外,518個高校本科專業被撤銷。
廣大考生應如何看待和選擇新增專業?熊丙奇表示,新專業好不好,要看該專業所在的學校原來是否有相關專業以及專業實力如何。如果學校之前沒有這個專業,那就需要根據行業發展與社會整體需求情況進行理性分析判斷。“不要盲目認為新專業就是好的,就是熱門的。”
“近幾年不少高校新增人工智能相關專業,能否辦出特色、保證質量很關鍵。”熊丙奇說,學生選專業,應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課程體系等進行綜合判斷,不能對著專業名稱望文生義,而是要看專業本身的內涵。比如,要關注新專業是如何設立的,是否契合該校辦學定位,還要考慮是否契合個人興趣愛好和志向。
“大學調整所設專業時,應考慮自身的辦學定位,否則容易導致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脫節與失衡。”熊丙奇指出,綜合性大學實行精英教育,是以能力為導向辦學,更關注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的培養,并不特別適合頻繁調整專業設置。職業院校是以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辦學,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促使它常常需要新增專業。
作者:馬帥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