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燈泡父母接受采訪。(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5月13日訊 綜合臺媒報道,小燈泡命案昨(12日)宣判,法官雖批評兇手王姓男子“極為殘暴、駭人,對被害人家庭和治安影響甚巨”,但因王罹患思覺失調癥,只得“摒除個人情緒”,依“聯合國兩公約”免死,判處王無期徒刑。
女童被砍案發生在2016年3月28日臺北市內湖區,小名“小燈泡”的4歲劉姓女童與媽媽當時正前往西湖地鐵站,準備跟外祖父母會合。一名王姓男子男子突然從后方靠近騎著兒童腳踏車的女童,隨即拿出菜刀砍向女童頸部。劉母見狀拉扯王并大聲呼救,王仍未停手,共砍殺女童23刀致死,當場身首異處,附近四位民眾見狀趕緊將王壓制在地,被警方逮捕。可是,已來不及挽回女童性命,幼小的生命就這樣被摧毀。
小燈泡案震驚臺灣社會,不少民眾對于兇手因精神疾病而能獲判免死有不少批評與疑慮。法官在判決中指出,案發后民意調查超過八成民眾同意將殺害幼童、隨機殺人者處唯一死刑,法院身為社會體系,固然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判王死刑。但基于法治原則,“不得對精神障礙者及身心障礙者判處死刑”。判決指王因出現“自認是皇帝堯,皇帝會砍庶民的頭,當他砍頭,就會有四川嬪妃來找我傳宗接代,所以我必須殺女童”的妄念才下手行兇。
小燈泡父親去年六月遞給法院的“刑事意見陳述狀”指出,案發當天是他人生中最黑暗、漫長的一天,趕到現場只能趴地上痛哭,隔著白布感受女兒身體最后余溫,當下只想拾起腳邊的兇刀手刃傷害女兒的惡人,“這樣的情緒是沒有盡頭的悲憤。”
今年四月,小燈泡母親向法院陳述,失去心愛的女兒,她沒有一天不悲慟。即使求助專業心理咨商,“對于淡化悲傷的進程和復元仍感遙遙無期”。加上大眾因隨機傷人案陷入震撼、恐慌,民眾在案發時追打王,還送上娃娃、鮮花和餅干給被害人,顯見王對家庭及治安影響甚巨。劉家希望法院能仔細審酌王男的生命史和犯罪心理,期盼能讓小燈泡之死,絕地里找到價值。法院便囑托心理學者陳若璋為王心理鑒定。
鑒定報告指出,王雖因家庭教養形成自卑、退縮,病發時也無及時治療,鑒定時王也說“還在等待四川女子傳宗接代”。王平靜的描述殺害女童過程,未出現驚恐,似乎將殺人的過程當成處理某種物品,若精神疾病未改善,再犯風險很高。
法官審酌認為,王犯案后毫無同理心及罪惡感,多次向家屬道歉只是想求輕判,并無悔意,出獄后恐將對社會有重大危害。雖然無期徒刑仍有假釋機會,但反而能讓王有時間和機會在監獄中進行醫療和心理輔導,才能充分實踐“兩公約”的“人道意涵”。
殺害小燈炮的兇手王景玉獲判無期徒刑,“司改委員”、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王薇君直呼“氣死了”,她痛罵殺人犯有再犯可能卻免死,這是什么法官?什么“司法”?難道要王景玉獲假釋后,再趴趴走到處殺小孩,制造下一個悲劇嗎?她不能代替燈泡媽發言,但法官讓殺童兇手判處無期徒刑,完全漠視被害人家屬的權益與心理,讓人無法接受。
臺灣作家朱學恒在臉譜網(Facebook)發文指出,此案各級專家均已證明再犯率高,“法官是哪來的信心覺得臺灣的無期徒刑可以永久隔離的?”他直言:“殺人者其實病不嚴重,病入膏肓的是‘司法體系’。”
臺南湯姆熊慘遭殺害的方姓男童姑姑得知判決時也憤怒表示:“臺灣縱容壞人,人權只是用來保護兇手的!”她說,沒有死刑沒辦法達到警示效果,將來還是會有人犯案后,以精神有問題等借口脫罪,無期徒刑關了幾十年,等社會大眾都忘記時,他就可以出獄了,如果到時再犯案,誰來承擔這些后果?她認為,就算無期徒刑也應有相關配套,例如不得假釋終生監禁,另外為何要由民眾來養這些惡人呢?(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