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5日報道臺媒稱,臺當局防務主管部門部長馮世寬23日晚和媒體餐敘時表示,防務部門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高級教練機制造、潛艦等戰艦制造之外,還有一項對民眾的承諾,就是要研發新一代戰機,新戰機也必須有雷達隱形功能。
據臺灣《聯合報》1月24日報道,馮世寬特別強調,空軍去年底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成立“航空科技研究發展中心”,這對空軍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發展非常有意義。
過去,臺當局防務部門曾公開表示,下一代戰機必須具備短場起降、雷達隱形等功能,才能滿足防衛需求。
記者問馮世寬,對新戰機的性能設立什么樣的標準?他表示,必須要有雷達隱形能力。
據了解,臺防務部門目前正在研發的下一代戰機將采雙引擎設計,使用的發動機是以“經國號”戰機的發動機為基礎,研改將發動機放大,作為下一代戰機推進系統。
臺空軍是在去年12月29日編成“航空科技研究發展中心”。
臺空軍司令沈一鳴表示,航發中心未來將專責“臺灣戰機臺灣造”督管、“下一代戰機”概念設計和參與研發作業,并以武獲流程為基礎,結合專案管理思維,執行各項測試評估作業,籌建符合空軍作戰需求的防空武力,確保臺灣安全及人民福祉。
沈一鳴指出,航發中心編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落實“防衛自主”政策。因此,空軍整合了“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和“武器獲得管理室”的功能,復編“航發中心”。航發中心未來的使命將是前瞻空軍未來作戰的需求,執行防務科技發展的規劃,同時結合政府與民間產、學的資源。
報道稱,馮世寬利用年終與媒體餐敘的機會,宣稱第三代戰機已經開始推動,但自制戰機的困難度之高,恐怕不是一兩句壯語就可克服。
武器研發的成本愈來愈高,除了美國、俄羅斯、法國、大陸還能獨力推出新機種外,如西歐各國早已走上聯合開發的模式,借以分攤驚人的成本。以臺軍而言,總需求大約只有300架。這么少的生產量卻需負擔研發成本,必然使價格高到難以想象。
臺灣目前的航太產業技術水準是否足以擔負研發、建造戰機的任務?
報道稱,雖然早在二十年前,就有制造“經國號”戰機的前例,但平心而論,在許多關鍵技術(如飛行操控軟件)與關鍵零件(如發動機的渦輪)上,“經國號”仍大量得到美方協助。而以現今的國際政治局勢,美國以外的國家幾乎都不敢協助臺灣的武器發展。因此,對于相關技術的協助與轉移,美方到底愿意把“門”開得多大也將是臺灣自造戰機能否上路的關鍵。
對于馮世寬透露將研發新一代戰機,國民黨智庫林郁方表示,臺灣連高級教練機都未必能造好,馮世寬就喊要造戰機,非常不務實,也沒考慮臺灣的實力和財力。
林郁方表示,新世代的戰機不但要有隱形功能,還要追蹤隱形的飛機,但臺灣的科技能否達到,這點他非常懷疑。林郁方說,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造的先進戰機有比較好的設備和引擎。臺中山科學研究院當年也說要研發引擎,但十年都造不出來。新一代的戰機不但要有隱形功能,還要能短場起降或垂直起降,需要強而有力的引擎,這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有財力跟生產研發的限制。他希望臺當局防務部門不要好高騖遠,應該先踏實造好教練機再說。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