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彰化縣溪湖鎮媽厝小學校園種了一排蒲葵,臺風過后落下一片片棕色的纖維,美術老師陳昱伶發現“葉腋”纖維的材質很像蓑衣的原料,便在暑期美術班中教學生制作迷你蓑衣,學生比對蒲葵纖維的紋路,剪出適合的大小,成為極有立體感的工藝品。
陳昱伶說,她一開始以為學校種的是椰子樹,但在臺風過后發現一片片蒲葵纖維被吹落在操場上,學生們撿起來把玩,她觀察后發現很像過去蓑衣的材質,靈機一動以此作為暑期美術班的材料,她先介紹蓑衣的功能和樣式,并讓學生觸摸纖維的質感、觀察紋路,再研究該如何拼貼成迷你蓑衣。
六年級學生李炳毅發現纖維紋路有不同的方向,呈現井字狀,有比較粗的纖維也有比較細的“須”,他說:“要把比較多須的地方放在外側,水才會照著紋路流下來”。
五年級學生陳佑庭則畫了一個穿蓑衣砍柴的樵夫,他說現代人紙張用太多,以至于樹木都被砍光,他說從美術課中學會廢物利用,同時也希望人們能更愛護地球。
陳昱伶說,下學期媽厝小學的藝文重點是“米勒”,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中有很多農村題材,這次做蓑衣算是農村主題的開端,未來她還會設計其他與農村相關的課程,希望讓學生更了解農村特色。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