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夏潮聯合會、兩岸犇報舉辦的《毒品果札記》《光復變奏——戰后初期臺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1945—1949)》文學批評研討會9日在臺北舉行。
65歲的詩人施善繼自比陳映真“蘋果樹”上的一棵“毒蘋果”。他苦心孤詣,以簡練之筆寫音樂、寫人物、寫生活,并以“毒蘋果”為名寫下一系列雜文結集《毒蘋果札記》出版。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趙剛認為,《毒蘋果札記》具有想寫就寫的真實,品格非常稀有,是中國傳統下的左翼書寫,是接續魯迅的戰斗。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昭瑛認為,《毒蘋果札記》具有三大特色:人物懷想以陳映真為核心,記錄了臺灣人的群像,具有史料價值;其中的音樂評論,體現了詩樂同源的傳統;對兩岸庶民生活的描寫,突出共同點與差異性。
臺灣彰化師范大學副教授徐秀慧花費數年心血,潛心研究1940年代報刊,其推出的《光復變奏——戰后初期臺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作家藍博洲認為,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研究,資料翔實,對厘清大陸文學與臺灣文學的源與流,找尋70年前臺灣光復后文學“五四”主題的繼續和變形,做出了頗有意義的探索。(記者何自力 查文曄)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