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說:“春天后母面。”意思是,春天的氣候就像后母的臉孔一樣變化無常。
這是早期臺灣時空背景發展出來的諺語。如果母親過世,對子女而言,爸爸再娶的女人,就是“后母”;而對后母而言,這些子女常被稱為“前人子”。“后母”和“前人子”在早年臺灣物資并不豐厚的時代,通常隱含著一些“敵對”的味道。
時代變遷,臺灣如今一代對于子女的疼愛,比之上一代好上許多,加上社會觀念進步,對兒童的關愛引起多方重視,后母就算再自私,也不敢對“前人子”有惡意的行為。因為婦幼保護專線“113”一撥,警車馬上開到家門口。保護兒童已經成了全民的共識。
但兩岸開放交流之后,有一種后母最近卻成了新的問題。臺灣有些老人家喪偶后,會到大陸迎娶年紀相仿的女性做伴。然而,這些女性不是喪偶、就是離婚,她們來到臺灣與年邁的老人家重新組成家庭,已經不能算“大陸新娘”,常被稱為“大陸配偶”。
過去臺灣男性娶大陸新娘,無非是為了傳宗接代。兩岸聯姻,有時因為觀念落差太大,出過一些怨偶,但幸福美滿例子還是比比皆是。有個臺灣到大陸經商的男子,在福州認識一個大學畢業的女孩,兩情相悅,結婚后移居臺灣,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嘉義市南田市場旁租了一個店面,夏天賣八寶冰,冬天賣熱飲,生意不錯。那福建女子氣質好,笑容又甜,常常有男客問:“你還有沒有妹妹想嫁來臺灣?”
“沒有。”老板娘笑道。“那還有沒有姊姊?”
“我姊結婚了。”老板娘面露遺憾的表情。
最后客人又問道:“那你有沒有要好的朋友想嫁來臺灣?”
“哈哈!”老板娘笑了,答道:“我幫你注意一下口羅!”
這是兩岸聯姻的好例子。但本文提及的“大陸配偶”并不屬于這類,因為這些年齡較長的配偶來臺,常常是“做伴”,共同走完人生的最后階段。但這卻引起許多揣測,最主要是在金錢方面。
有人會認為,這些年紀比較大的配偶來臺,差不多是為了老先生的遺產。在這種氛圍下,一些大陸配偶的處境是艱難的,因為先生與原配所生的兒女,大多都已邁入中年,他們不像本文開始提到的“前人子”還在年幼階段,對“后母”害怕多于期待。這些子女與后母之間,通常帶有一種極為矛盾的心理。他們既欣慰父親有人做伴,同時又對后母帶著難以排解的敵意。第一,她像程咬金一樣半路殺出,取代了媽媽的位置,怨;第二,她可以分得父親的一部分遺產,恨。
通常這種“怨恨”的情緒會在父親過世后傾巢而出,有時子女甚至不顧念后母照顧父親多年的恩情,要她立即打包滾回大陸去,搞得后母愁容滿面。鄰里間則議論紛紛,認為這些子女未免也太絕情。
但例外不是沒有。
數年前的某個下午,我聽聞趙媽媽騎腳踏車在仁愛路被機車撞倒,趕去查看時,趙媽媽已被送到醫院急救,地上留下一攤血跡,看來撞得不輕。隔天我到醫院探視,趙媽媽已經醒來,頭上包著紗布,從病床上站起來時雙腳不穩,踉蹌之間,一名中年婦人上前扶住,勸道:“阿姨,您還是躺著休息吧。”
趙媽媽乖乖躺回病床上,說:“里長,給你介紹一下,這是你趙伯伯的二女兒。”
那中年婦人點頭示意,閑聊幾句后,我留下水果,告辭而去。
趙媽媽出院后,特來感謝我去看她,說:“那幾天,還好有你趙伯伯的女兒照顧我。”
漸漸地,我把她們的關系厘清了。趙媽媽是西安人,早年喪偶,60歲來臺嫁給大她十幾歲的趙伯伯,兩人老來相伴。趙伯伯的兒女對這位后母非但沒有敵意,還視為自己親生的母親。趙媽媽車禍受傷時,他們輪流照顧,直到出院為止。有一天趙媽媽告訴我:“前年農歷過年,孩子們都回來,我想早一點起床給他們做飯,誰知我6點起床時,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一桌菜,對我說,阿姨服侍爸爸那么多年,今天就放輕松讓我們服侍一下吧。他們還合資打了一個戒指送給我……”說著說著,趙媽媽眼眶里泛出了淚光。
由此看來,后母是敵人,還是親人?只在一念之間吧!(臺灣專欄作者 蔡坤龍)
[ 責任編輯:朱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