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臺北動物園公布了大陸贈臺大熊貓所生千金“圓仔”與“圓圓”相見的照片。圖為“圓圓”親吻幼崽。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師范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壽先表示,動物園除了“賣萌”,應該還有更多信息可以告訴社會大眾,當初以保育為名義引進大熊貓,更該在“圓仔”難得的出生后,傳達更多保育、繁殖及野生動物在自然棲地生存的困境,才會有意義。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裴家騏也說,從團團、圓圓到臺灣到圓仔出生,刺激了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游客量,但到底對保育的貢獻有多少?如果問一百個路人看完圓仔的感想,會有多少人的答案是“會更關心野生動物?”裴家騏說,他和同行都不樂見動物園的動物和圓仔淪為櫥窗動物。
臺北市立動物園大熊貓繁殖計劃召集人張志華日前表示,對獅子、老虎等動物而言,幼仔可能只是“一塊肉”,可能吃掉幼仔。不專業發言引發學者抨擊,“到底在說什么?”
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黃美秀說,“嗜嬰行為”只在公獅奪下獅王地位后,為讓帶著小獅的母獅發情,新獅王才會吃掉前獅王的幼仔,“沒有動物會沒事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塊肉’吃掉”。
黃美秀表示,大熊貓瀕臨絕種,更面臨棲地破碎化的問題,這正是人類活動的惡果,來臺的團團、圓圓應負有捍衛生態使命。
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于2008年由大陸贈送給臺灣,今年7月6日,圓圓誕下雌性幼仔,乳名“圓仔”。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