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臺灣就進入賞櫻的旺季,陽明山、阿里山、武陵風景區等著名的櫻花景點人頭攢動,交通擁擠。美麗的櫻花不僅在乍暖還寒時節報告春的來臨,也提醒著人們臺灣那段特殊的歷史,為臺灣今日的旅游業平添新的亮點。
賞櫻有傳統
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期間曾廣泛種植櫻花,并舉行櫻花季等賞櫻活動,這一活動在長達50年間也成為臺灣的傳統保留下來。現在,臺灣每年春天最大的櫻花季活動是阿里山和陽明山。阿里山櫻花的盛花期在每年的3-4月,吉野櫻、山櫻、千島櫻、大島櫻等18個品種的櫻花次第怒放,櫻花與阿里山的日出、云海、晚霞、神木、登山鐵道并稱為阿里山五大美景。如果三四月櫻花季期間大陸游客到阿里山,推薦最佳賞花點為舊車站至阿里山派出所、阿里山賓館周邊、姐妹潭附近的櫻花園、三代木附近的櫻花園。
臺灣北部最佳的賞櫻地點就是陽明山,這里也是日本人最早引種櫻花的地方。每年的1-2月,山櫻花綻放,3-4月,吉野櫻、昭和櫻等輕舒花蕾,再加上杜鵑花、野牡丹、馬蹄蓮、鼠尾草也陸續開放,三四月的陽明山是賞花的最佳時段。
為了避開擁擠人流,不少臺北人近幾年也選擇到新北市的烏來賞花,烏來是溫泉之鄉,歷史上是泰雅人的家園,這里的櫻花品種也不少,山櫻、富士櫻、八重櫻、臺灣山櫻等,在三四月間把溫泉裊裊的烏來裝點得如詩如夢。
櫻花屬薔薇科李屬,日本在臺灣栽種的櫻花大多是園藝品種,有八成是吉野櫻,為粉紅色五瓣花。臺灣原生的櫻花品種有白花山櫻、霧社山櫻、高山小白櫻、塔山櫻、阿里山山櫻等。
櫻花成賣點
臺灣人有點石成金的商業頭腦和鉆研精神,一碗牛肉面可以做成“國際牛肉面節”,一塊鳳梨酥可以做成一個大產業,近幾年,賞櫻也從一件單純的春日雅事變成打造新景觀的賣點。有櫻花就有人潮,有人潮就有商機,看準這一點,臺灣從北到南廣植櫻花,不少櫻花景點的后起之秀人氣大升。
比如已成著名賞櫻點的武陵農場,農場本是為安置退伍老兵設立,在高山上開辟果園、菜園取得成功,生產的農產品成為臺灣名品。但1997年,農場轉向發展觀光農業,放棄每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新臺幣的菜園,廣植櫻花、梅花,讓農場變成四季有花有果的休閑賞景地,由單純農業生產轉型為生產與旅游業并進。
櫻花能開花也能結果,有一些果實可直接食用,其花、葉也可加工成腌菜。新北市的石碇鄉開發出櫻花面線,櫻花的粉紅色浸染細柔的面線,賣相可愛,成為地方新名產。因為近年廣植櫻花樹,石碇鄉逢假日開出賞花接駁車,游客賞花、買當地出產的包種茶和櫻花面線,興盡而歸。石碇鄉也躍升進入賞花排行榜。
“瘋”櫻埋隱憂
每逢春天,全臺“瘋”櫻。此時,有人撰文反省臺灣“一窩蜂”的陋習,指出人們爭相擁向櫻花樹,道路擁堵,人滿為患,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櫻花這個物種,了解櫻花的文化本是細賞、靜觀、培養怡然的氣質,賞櫻是欣賞美麗、思考生命,而不是喧嘩、吃喝、到此一游,有人甚至搖動櫻樹制造電影畫面的“櫻花雨”拍照。“每個人的舉止也成為賞櫻的一部分,很多臺灣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文章說。
臺北市公園管理處指出,近年臺灣各地每逢有植樹需求,都對櫻花樹情有獨鐘,現在臺北市公園或人行道上共有5850株櫻花樹,就有約1000株是近3年種的,其中1/4是行道樹。可是櫻花樹花期只兩周,其余時間樹型單薄,外觀沒有生氣,遮蔭效果又差,再加上櫻花樹嬌貴,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人行道上本不適合種植。陽明山公園管理處也表示,陽明山上目前已約有2500株各式櫻花樹,空間已經飽和,不能再大幅增植。
櫻花由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傳統,轉為與城市美化、旅游經濟相結合,體現出人的智慧;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櫻花“瘋”造成盲目與模仿,給生態和城市建設埋下隱憂,那不久的將來,人們又要為櫻花“埋單”了。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