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報道,溫煦的冬日,南投縣埔里山區的一處茭白筍田不時揚起陣陣歡笑聲,一群來自都會的游客或興奮地學做“美人腿泡菜”,或踩著泥濘種植茭白筍,這里是林宥岑把爸爸的茭白筍田變為農村體驗的休閑園區。
“爸媽生了5個孩子,靠著茭白筍把我們撫養長大,從小我們就跟爸爸下田,與茭白筍一起成長;茭白筍就像我們的6弟,也象是我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深濃情感,促發林宥岑返鄉筑夢。
埔里是全臺灣茭白筍最大產地,身為長女的林宥岑,看著父母30多年來辛苦耕耘,每天下水田工作,穿梭在會割人的茭白筍葉叢中,收益卻不成比例。
貼心孝順的她,常懷感恩心情問自己“到底能為家鄉產業做點什么?怎么做才可讓爸爸的茭白筍有所不同?”
林宥岑家住中臺禪寺周邊山區的一個封閉保守社區,年輕人嚴重外流,她也一樣,出了校園就遠離家鄉到都會區求發展。
她原本在知名建設公司擔任會計,一待10年,卻因公司業務縮減遭到遣散,領了失業救濟金,她改跑業務,換了幾份工作,包括賣生前契約。
2008年,30來歲的林宥岑有感于父母年歲漸大,回家的念頭越發強烈,最后她決心辭掉工作,返鄉幫爸爸照顧茭白筍田,希望能為傳統產業開創不一樣的價值。
當年,臺當局“行政院青輔會”適巧有飛雁創業項目推出,她認為是創業入門的好機會,立即報名參加。
林宥岑出身客家,從小經常吃阿嬤、媽媽腌制的泡菜,包括大白菜、蘿卜、小黃瓜等,就是未曾吃過茭白筍泡菜;長大后,她曾想過自己動手做茭白筍泡菜,但未付諸行動。
飛雁項目課程結束前,學員需撰寫一份創業計劃書,林宥岑就以泡菜為發想,提出返鄉開發“美人腿泡菜”、推展茭白筍休閑體驗的構想,沒想到計劃案獲得授課老師極高評價。
“選擇茭白筍,一方面是一個女兒對父母的感恩及對家鄉產業的關懷,另方面當時還無茭白筍泡菜,具市場競爭力”,林宥岑的想法獲得具廚師背景的哥哥及愛好美食的妹妹全力支持,3人開始研發。
茭白筍因含有85%的高水分,比大白菜等食材易發酵,腌制難度相對較高,研發過程需以不同大小的切塊做不同溫度及時間的測試,不斷請人試吃,記錄、分析、修正,前后歷經約8個月,用了2000斤的茭白筍才找到最佳口感、掌握最好的脆度。
林宥岑透過活動擺攤推廣,并架設網站營銷,不到1年時間,獨具的口味受到好評,知名度打開后,在泡菜市場異軍突起,業績快速攀升。
“美人腿泡菜”市場穩定后,林宥岑決定進一步推展茭白筍體驗行程,她認為如果只是賣泡菜,充其量只是個食品商,不是她原來的初衷,返鄉是希望推廣家鄉產業,讓人知道埔里是茭白筍的故鄉。
兩年前,林宥岑開始游說父親,將家里4分地的茭白筍田規劃為三區,錯開種植,讓游客在任何時節到訪都可下田體驗。
不過,這次面臨的困境與壓力比研發泡菜更大,為了整地辟設田埂及活動空間,她與父親整整溝通1年。
“這里這么偏僻、產業道路這么小,也沒有人這樣做,怎么會有游客來?”老爸一開始就潑她冷水,鄰居甚至笑“你女兒是不是瘋了”。她對父親說,“沒有人做才是我們可以做的,當別人都做了,就不是我們能做的”,父親最后勉強點頭。
去年,林宥岑開始推茭白筍生態體驗活動,游客到訪可體驗踩在泥田種植或采割茭白筍、腌制美人腿泡菜當伴手禮、品嘗茭白筍全餐、享用茭白筍特調剉冰等,如果想留下過夜,還有三合院民宿可住,體驗“一日農夫”的農村生活。
林宥岑還推出“農夫項目”,開放民眾承租茭白筍田,從栽植、除蟲、施肥、收割到做成泡菜,全程參與茭白筍的生態。
體驗行程經過1年的推廣,林宥岑做出成績。她說,每個游客約可帶來600元(新臺幣,下同)消費,全年約創造300萬元價值,比起父親過去論斤秤重批發茭白筍一年頂多30萬元,足足創造10倍的價值。
價值已看到,現在的林爸爸樂在其中,成了茭白筍田的最佳導覽員。林宥岑今年特別向鄰居租了5分地水田,擴大茭白筍體驗園區。
她也開始輔導社區里觀念漸開的農民往休閑農業發展,包括活化老房子經營民宿等,希望以異業結盟方式串出更多的點,豐富體驗游程,也為傳統農村開創新機。
“發揚家鄉傳統產業,為家鄉爸爸找出路”,這是林宥岑返鄉筑夢的訴求。她相信,如果爸爸變成一個專業導覽員,就容易復制到其他農家,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一代愿意回鄉筑夢。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