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嘗一下,買一下啦,云林的花生,南投的梅子。”工讀生一邊將剝好的花生塞到顧客手中,一邊賣力招攬顧客。春節將近,臺北著名的年貨大街迪化街,人潮洶涌,買賣兩旺,散發著濃濃的年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經濟不景氣,臺灣民眾心頭郁卒。近來景氣回暖,雖然荷包不如以往殷實,但是年貨還是要買。春節期間,家人團圓,吃年菜,敘契闊,互相打氣,期望蛇年帶來新希望。
為了方便人們采買年貨,臺灣各地都設年貨大街,比如臺中市的天津路年貨大街、高雄市的三鳳中街。在臺北,除了迪化街,還有濱江街,雖然名氣沒有迪化街大,但是年貨種類更齊全。除南北雜貨外,還有生鮮食材、花卉盆栽,吃喝用度,一應俱全。為了便利民眾前往年貨大街購買年貨,各地都會開通來去年貨大街的免費接駁公交車。
過年少不了擺花,臺北最大的花卉批發市場——內湖花卉批發市場,從2月5日到2月8日下午4時,接力開張不打烊,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前去購買各種各樣的花木。店家說,客人買得最多的是福蘭——一種蝴蝶蘭,寓意福來。其它如鳳梨花、百合花、金桔、開運竹、發財樹等寓意吉祥、財運的花木也十分搶手。
過年,少不了貼春聯。臺灣各地因此就舉辦了各種寫春聯、送春聯的活動。許多島內知名的書畫家與書法愛好者潑墨揮毫,寫下佳句及“春”、“!钡茸郑攬鏊徒o民眾。各大百貨公司、商場也張燈結彩,以往舒緩、悠揚的西洋音樂換上了歡樂、喜慶的中國絲竹。為了招攬客人,商家還推出了各種商品福袋和抽獎活動。
有趣的是,大陸人喜歡趁著年節結婚辦喜事,臺灣幾乎沒人在春節期間辦喜事,多半會選在年前。請教臺灣民眾,答曰,俗話說,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
敬天法祖,慎終追遠,臺灣民眾一直以來保有中華文化的傳統。過年前夕,家家戶戶灑掃庭除,除夕當天,家家戶戶都會祭祖先、拜天公。中國人年節重視合家團圓,臺灣民眾也是如此,除夕那天,雖然電視臺沒有春節晚會,雖然燃放爆竹的情況也不如大陸熱烈,一家人圍爐守歲,共享親情,閑話家常,勝卻人間無數。大年初一到宮觀寺廟搶頭香,初二女兒回娘家,初三、初四走親訪友互拜新年,初五開市迎財神。過年自有一套規矩,大家都會大致遵守。
臺灣年俗來源于大陸各地,尤其帶有濃厚的閩南色彩。除夕之夜,無論路途多么遙遠,游子也要回家。全家人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肴。以往吃年夜飯時,餐桌下會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如今這個烘爐已經被火鍋替代。除夕圍爐時所吃的年菜多有象征意義,比如一定要吃魚,寓意“年年有余”;一定要吃芥菜做的“長年菜”,寓意“長壽”;要吃“韭菜”,吃的時候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不橫吃,不咬斷,寓意“久久長長”。因為閩南人將蘿卜叫做“菜頭”,所以年菜必定有蘿卜,寓意“好彩頭”。閩南話里,“雞”與“家”諧音,所以年菜還有“雞”,表示全家福。除夕還要吃“蚶”,取其繁殖力強之意,吃完后蚶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蚶子蚶孫。此外,還要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因為丸與元諧音。雖說水餃原本是北方人在大年夜的必備菜色,由于形狀像元寶而有“招財進寶”之意,水餃也成為臺灣家家戶戶重頭戲,以應景并討吉利。
年夜飯吃完之后,年長者要給年少者“壓歲錢”,然后全家圍坐在爐邊,說說笑笑,通宵不眠,謂之為“守歲”。據說如此可以祈求雙親長壽,所以又叫“長壽夜”。“不睡”的閩南語是“不睏”,而“睏”與“困”諧音,所以“守歲”也是靜待一個“不困窮”的新春來臨。過去,年夜飯都是家里長者親自烹制,如今考究的人家還是自己準備,一般會有12道菜。如今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選擇從飯店買全套年菜回家,或者干脆選擇在飯店除夕圍爐守歲。
春節期間,正是臺灣櫻花、杜鵑花盛開的季節,很多臺灣家庭也會出門“走春”,武陵農場、初鹿牧場、阿里山、日月潭、關仔嶺、陽明山都是熱門景點。一家老少,沐浴在和暖春陽之下,欣賞著美麗的花朵,這一刻最幸福!
[責任編輯:周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