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通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92名未滿17歲學生自殺未遂或有自殺想法,比去年同期增加10人,增幅高達12%,其中有未滿12歲學童出現自殺念頭,令人憂心。
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青少年企圖自殺的原因,89%是因感情或人際關系因素,29%是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15%是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統計也發現,57%有自殺企圖的青少年,同時因兩種以上的原因出現自殺行為或意圖。
以年齡區分,12~17歲青少年的自殺因素以感情問題居多,家人相處困難次之。12歲以下學童,則以家人相處、同儕人際困擾為主,顯示青少年很容易因一般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挫折,出現自殺想法。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廖士程表示,青少年企圖自殺比率上揚是世界趨勢,且年齡越低,有自殺意念及企圖的比率也出現越高的現象。他提醒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況,社會大眾、媒體及網絡也不妨多做正面倡導,避免負面消息傳播,以免青少年有樣學樣走上不歸路。
臺灣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認為,青少年企圖自殺或有自殺念頭比率增加,和他們普遍對挫折耐受度不足有關,稍有挫折不順,就自殘或自殺。他更透露,約2到3成高中職學生曾有過自殘行為,比率相當高。當他們遇到無法克服的挫折時,不是在手腕割幾刀,就是拿煙蒂燙肢體,家長若因太忙無法及時查察,給予必要的疏導或協助,或是發現了卻以責罵替代管教,就可能讓孩子情緒無法獲得適當渲泄,走上絕路。
葉啟斌建議家長,不妨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若發現他們常抱怨某某同學很難搞等,代表他們情緒已處于反應期,家長應以同理心對待,抒發他們的情緒。因為當他們抱怨的事未受重視,就可能閉緊嘴巴進入積壓期,情緒隨時可能爆發。一旦不滿情緒找不到出口進入爆發期,往往就以自殘或自殺來渲泄。家長一定要在反應期就去關心孩子,避免憾事發生。
[責任編輯:杜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