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為協助盟國作戰,保衛中國接受國際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中國組成遠征軍先后入緬作戰。包括成功解救被困英軍7000余人,獲得了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
4月20日,紀念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70周年座談會,在京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來自美國、港臺及北京的親歷者及后人、國共兩黨部分知名抗日將領子女等百余人參加了座談會。
歷艱涉險,付出巨大犧牲
座談會由抗戰館與中國抗戰史學會舉辦,兩岸人士齊聚一堂緬懷英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沈強在座談會上說,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印度和滇西地區歷艱涉險,愈挫愈勇,付出了巨大犧牲。遠征軍粉碎了侵緬日軍對盟國援華國際通道的封鎖,保衛了中國的西南大后方。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說,入緬作戰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并與盟軍協同作戰保衛了印度,收復了緬甸全境,在配合盟軍太平洋戰場反攻作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彭訓厚認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堪與諾曼底登陸相比。回顧歷史,我們一定要謹記“黨爭息,民族興”。
中國遠征軍將領戴安瀾之子戴澄東,一直在研究中國遠征軍抗戰史。座談會上他表示,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重創日軍、解救英軍的消息,在世界上引起極大反響,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史上十分重要的內容。
此次專程從臺灣赴會的退役將領張鑄勛表示,中國遠征軍當年曾牽制了日本百萬軍隊,是整個戰斗中的關鍵一役,它確保了中國在戰爭中交通的暢通。
鐵血黃埔,立功異域
黃埔軍校作為馳名中外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戰中聞名的指揮官。
已故劉放吾將軍是黃埔6期生,當時是新38師113團團長,率部獲得仁安羌大捷的關鍵勝利,劉放吾之子劉偉民專程從美國來參加座談會。他哽咽地說:“在渡江前,父親發出兩通電報,一通發給軍令部何應欽,一通發到師部孫立人。電報中只有兩句話‘劉團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看到這里,母親當場昏厥。”
劉偉民在會上展示了父親當年在仁安羌戰場上虜獲的日本軍旗,上面簽滿了日本軍人的名字。他說,這份戰利品代表的意義是“侵略必敗,邪惡必亡”。劉偉民說,1942年4月20日的仁安羌大捷,是清朝中葉以來中國在境外第一次挫敗日軍的戰役。中國歷史年鑒把仁安羌大捷解救英軍列為1942年的重要大事記。但我父親追憶當年,只說“那一仗打得過癮,解救盟軍是盡到了軍人的職責”。
黃埔5期的鄭庭笈,入緬作戰時是200師598團團長。鄭庭笈夫人馮莉娟回憶起當年的情況:“他去那邊(緬甸)一直沒有消息,后來通知我說他陣亡了,讓我去領取撫恤金。當時我就不要那份錢,因為我相信他一定沒死,我要親自去找他,后來多方打聽才得知老鄭果然沒死,而且在戴師長被偷襲時,他帶了一個連前去解圍。”
張鑄勛在會上稱,中國遠征軍不僅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還支援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他希望后人能體會到,只有一個國家團結才不會遭受外辱,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才更珍視和平。
兩岸應共同研究“活資料”
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在講話中表示,希望多邀請臺灣將領、專家,參與研究抗日戰爭歷史。他強調說,有希望的民族不會忘記歷史。國共兩黨均參與過抗戰,一些史料現存于臺灣的部分機構。趁著許多老將領健在,多邀請臺灣將領、專家參與研究,利用“活資料”,有利于客觀、真實地還原歷史。
羅瑞卿之子羅箭將軍表示,近年來有關遠征軍的影視作品逐漸增多,讓人們可以更全面、客觀地認識遠征軍,深入了解民族解放戰爭的歷史。
會后,周恩來侄女、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周秉德提議,“中國遠征軍為二戰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實實在在的歷史,應編入教科書。”周士第上將之子周堅也表示,“下一代的教育最為重要,呼吁‘80后’、‘90后’的年輕人要弘揚民族氣節、發揚民族精神。”
參加此次座談會的還有聶榮臻元帥之女聶力,賀龍元帥之女賀曉明,黃克誠大將之子黃煦,郭沫若之女郭平英,黃埔2期生胡靖安將軍之女、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胡葆琳等。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