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示:董夢杭,2008年,畢業于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現為 該校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2009年9月,董夢杭受臺灣中央大學之邀,在該校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做研習生半年,她是大陸赴該臺灣中央大學研習的第一位研究生。
走近蔣介石陵寢
因蔣介石而揚名的慈湖令人感嘆的不僅僅是一景一地,還有隱藏在它背后的那些故事。
蔣介石去世后三十余年為何還不入土為安?幾百座蔣介石雕像為何云集公園?從溪口到慈湖,從大陸到臺灣,連結了蔣介石怎樣的情意?
蔣介石陵寢安放在桃園縣大溪鎮慈湖。事實上,它是一座人工水庫,分前后兩個湖。前湖較大,后湖略小。據說,一次蔣介石車行大溪一帶突然內急,司機只好在荒郊野外停車。當蔣介石鉆過樹叢準備小解時,他眼前豁然開朗,發現了一片如同老家奉化縣溪口鎮的風景。后來,蔣介石在此設立行館,為追思他的母親,故將此地改名為慈湖。不僅如此,他還選擇去世后“暫厝”于此。
到臺灣的第三個周末,在一位教授的引導下,我來到了聞名已久的蔣介石陵寢所在地——慈湖。沿湖蒼翠藩籬遍植四周,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那是什么呀?怎么那么多雕像?”我問教授。眼前有一個巨大的雕像群落,一眼望不到邊。
走近才發現,數不清的雕像姿態各異,其姿或立、或坐、或騎馬、或拄杖,其態或莊重、或威嚴、或微笑、或安詳。每一座雕像的姿態神情都不同,每一座底下都標志著以前曾安放的地點。
教授告訴我,這個雕像群落多達兩百余座蔣介石雕像,因上世紀90年代后期“去蔣化”運動,各地矗立的銅像紛紛拆除,面臨回爐煉銅的命運。慈湖所在的桃園縣當時正值“藍營”執政,于是將各地拆除的銅像收來,選出其中藝術水準較高者,建成雕塑群。
繼續往前走,一座紅瓦黑墻四合院躍然眼前。周圍龍柏、梅樹環繞,使這個院落顯得格外寧靜而安詳。如果不是院落門口站的兩位“阿兵哥”,或許我會認為它與其它我見過的四合院并沒有什么差別。
教授告訴我,這就是蔣介石的陵寢。一間正廳居于正中,八間廂房分列兩側。正廳左側是勛章陳列室,右側則是蔣介石生前的書房和臥室。和我想象的不同,作為靈堂的正廳沒有我想象的寬敞和莊重,內只有一座銅棺居于正中。銅棺用黑色大理石罩著,前面豎著十字架,僅此而已。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從陵寢出來,心里頗不寧靜。據說,蔣介石和蔣經國生前都曾表示,希望能歸葬大陸。但愿有一天,他們能回到故鄉。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