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九月三十日電 臺北寫真:臺大校園聽“傅鐘”訪“傅園”說“傅事”
中新社記者 楊旭 耿軍
強臺風“薔蜜”的急風豪雨過后,臺灣大學校園里茂盛的植物顯得青翠些許。
“鐺,鐺……”三十日午后二時二十分,臺灣大學行政樓前與著名的椰林大道之間的一口鐘依舊傳出二十一聲清脆的響音,提醒師生上課的時間到了。這便是著名的“傅鐘”,為紀念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而鑄。
淺灰色基座上,四根紅色鋼管將古銅色的“傅鐘”高高擎起,上刻傅斯年提出的臺大校訓“敦品、力學、愛國、愛人”。臺大每節上下課,“傅鐘”都會響二十一聲,緣于傅斯年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傅鐘”旁,記者隨機尋問過往同學,他們都能準確說出八字校訓及“二十一聲”鐘響的寓意。
此刻,臺大正門右側、占地七千平方米的傅斯年墓園——“傅園”,一片靜穆。在這個小型植物園,榕樹遮天,龍柏蒼勁,柳杉挺立,鮮有人來,只有樹上的鳥兒在輕聲鳴叫。綠樹掩映中,斯年堂,一座仿希臘帕提農神廟的神殿式建筑聳立其間,亭前有無字方尖碑和噴泉水池,亭中是傅斯年墓。整個建筑造型古典優美,透出莊嚴的氣氛。
從“傅園”走出,再看入口處的這段文字“園中意涵深遠之設計、種類繁多之動植物、潛力可觀之生態,得以再度吸引學子徘徊其中,觀察生物之美,并領受前賢之精神感召”,才能更加明白其意。
“傅鐘”斜對面,是臺大校史館。與椰林大道兩側的許多院系辦公樓一樣,褐色外墻平添了厚重之感。八十年辦校歷史,都裝進了位于第二層的展館里。
傅斯年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正式就任臺灣大學校長,之前做過西南聯大校務委員、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接手時,臺大是個“爛攤子”。第一任校長羅宗洛無奈離開,第二任校長陸志鴻知難而退,第三任校長莊長恭上任半年即返回大陸,醫學博士杜聰明代理校長不足一月,匆匆而過。難怪傅斯年上任后也驚呼“上當”。
然而,傅斯年并未退縮。在一九四九年度的第一次校務會議上,他明確提出“本校將來的進步,可以分作三項去看,也可以三個層次,一是教育范圍的,二是學術范圍的,三是協助社會的”,從總體上明確了臺大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這三大任務。臺大至今也沒有離開這個軌道。
隨后,傅斯年一是利用自己的人脈網絡人才,使臺大幾乎集中了島內的著名學者,師資陣容日漸雄厚;二是硬起手腕裁汰冗劣人員,他當校長兩年多,七十多名教授、副教授被炒;三是制定周密的考試與錄取制度,杜絕為權貴開方便之門,保證新生質量;四是完善校務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使學校凝聚成一個有明確目標、運轉有序的有機整體;五是立下“敦品、力學、愛國、愛人”的校訓,被臺大一茬一茬的學生所遵循。
一九五0年十二月二十日,肥胖的傅斯年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猝然西去,臺大次日停課一天示哀。
從日據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到今天的臺灣大學,校長一任又一任,有“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等諸多頭銜的傅斯年,在臺大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頁。(完)
[責任編輯:楊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