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歲這一年他第一次上京城,反倒是自己成了劉姥姥,在一片富麗堂皇中價值顛覆、時空錯亂。紅衛兵早成歷史,解放軍沒見幾個,長安街是臺北街道的五倍寬,建筑爭著比高比大,歷史古都正迫不及待展現現代化的氣勢豪情。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最讓黃品維恍然的是,原來中國大陸并非人皆“共匪”,因為“中國共產黨”可不是人人進得了、更不是人人都想進;校園里和他年紀相仿的大陸同學,文史數理科技資訊樣樣通。“到了北京才發現跟之前的了解完全不一樣,并沒我原來想像的那么糟糕。”
黃品維剛在上個月同臺灣全島113所大專院校的895名同學,一起參加了“2005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到海峽對岸的大陸度過整整12天。除了臺灣學生,另有兩百多名港澳、美加以及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千多人共同展開“大陸之旅”,讓各地年輕人有機會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親身感受中國大陸的迅速崛起。
主辦單位是大陸的“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簡稱臺聯會),臺灣帶隊老師彭秀裁形容:“如果臺灣有所謂的‘外省第二、第三代’,那么臺聯會則是一個由大陸的‘臺灣第二、第三代’發起的組織”,由祖籍源自臺灣但已落戶大陸的臺灣后代組成,再同臺灣島內的各類民間兩岸關系組織合作,從一個‘去政治化’、‘去官方化’的純民間角度,讓臺灣孩子們了解大陸改革開放后的發展和進步。
另一名帶隊老師金鴻文也強調“去政治化”的重要性:“兩岸對彼此的理解因為半個世紀的政治因素而片面化妖魔化,通過這些活動,我們要學生把過去對大陸的認識先擱在一邊,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聽、去親自體會大陸,包括好的和壞的。”
親臨其境看了聽了,學生們最直接的反應是震撼。京滬等大城市比起臺北過無不及的國際化發展和規劃、地大物博如詩如畫的壯麗山河、精深豐厚的人文歷史薈萃,都因為與認知有所落差而愈發撼動心靈。
例如,屏東大四生林家儀最享受在紫禁城迷路的經歷,任由自己瞬間消失在清朝末年的歷史悲情中;北京城市規劃館叫師大的大二生蔡宜儒感受到一座城市追上世界的決心;而走進抗日戰爭紀念館,更讓臺灣學生第一次真正從受害人的角度感受日治的創傷。
而臺灣學生在大陸的吃住行,全受到高規格接待,讓孩子們享受之余受寵若驚。于是開始有人說了,中國大陸用心良苦啊,給臺灣孩子最好的享受,看最美好的一面,這不為“統戰”,還為啥?
黃品維答得坦白:“老實說,在北京確實差點兒被‘統戰’,給我們看的是最富麗堂皇的一面,展現國力,但12天其實已足以讓人看到堂皇表面底下仍存在的種種問題了。”
問他留意到了哪些問題?他說,官方建筑堂皇、百姓胡同簡陋,“官民差距太大”;離開首都或沿海地區往內陸走,大片大片的窮鄉僻壤在眼前鋪展開來,“城鄉落差藏不住”。但是他不介意:“任何一個社會總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接觸了真實面,才算有真正的了解。”
23歲的臺大碩士研究生王乃雯說,是不是“統戰”,臺灣學生心里都有數,“但你可以選擇不參加活動,可以選擇要不要被‘統戰’。大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狀況,對我們這些在臺灣富裕經濟中成長的一代人確實不容易接受,但是總要有個理解的過程,才談得上情感上的契合。”
帶隊登陸無數次的彭秀裁老師說,除了讓臺灣孩子看看大陸,她更在乎兩岸年輕一代的思想交流和沖撞。這些年來讓她感觸最深的是,臺灣孩子面對大陸學子時,思想和底蘊差距越拉越大,讓她有強烈的危機感。
“近幾年臺灣年輕人接受淺碟式文化,一味沉浸在流行、時尚、八卦中打轉,創意十足卻缺乏底蘊,質方面沒有提升。”她留意到大陸學生學習態度非常勤懇認真,對國家未來發展有清楚了解,哪怕資訊相對封閉,說起國際大事卻是侃侃而談。
“同大陸學生交流后,臺灣孩子自己也有了危機感,意識到將來面對的不是2300萬人口,而是13億人口乃至整個地球村,孩子們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看到走出臺灣、走向世界的急迫性。”
當然,反過來說,臺灣孩子也未必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彭老師說,臺灣孩子的活潑好動、創意自主,感染了大陸學生。
“兩岸年輕孩子必須繼續磨合互動,反正這條路要怎么走下去,將來都得交給年輕一代水到渠成。”(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