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灣“指考”(指定科目考試)于7月1日至3日舉行。“指考”與大陸的高考相近,是臺灣高中畢業生參加的大學升學考試。由于大學數量眾多,供過于求,臺灣高中生幾乎人人都能上大學,但要進入頂尖大學,也得跟千軍萬馬擠一擠獨木橋。
甄選方式多元
2002年,為減輕學生壓力,臺灣地區已廢除全島統一、 一考定終身的 “大學聯考”,改用多元入學方式。主要包括“學測”和“指考”兩種較為廣泛的形式以及“繁星計劃”、“特別身份學生優待入學”、“推薦甄選入學”等一系列其他手段。
“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是由不同大學根據自己特色以及相關專業人才需求為應屆高中畢業生設置的“門檻型考試”。與大陸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相似,但入學率卻遠遠高于大陸的自主招生考試。采用“級分制”,且考試內容基礎簡單,大大降低了考生的風險。
“指考”是簡化版的大陸高考,由于“學測”和其他升學方式比例增加,參加“指考”的人數近5年來已經由10萬人下降到5萬人。但通過“指考”途徑進入臺灣名校的考生比例卻遠遠高于大陸通過高考進入一本學校的比例。
“推薦甄選入學”一般在4月到5月,旨在解決嚴重偏科考生上學難的問題,“繁星計劃”旨在幫助鄉村或者教育資源較差地區的原本沒有希望上好學校的考生進入高校學習。
通過多元化的升學方式,臺灣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極力減少優秀人才遺漏現象,甚至于出現臺灣“高考”錄取率高達97%的奇異現象。
7分也能上大學
由于臺灣在陳水扁時代盲目擴建大學,造成大學資源嚴重過剩,所以只要不抱著非名校不可的決心,低分段的學生可謂毫無升學壓力。曾經有臺灣高中生以7分的總分,收到好幾個大學的通知書,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人人有學上固然是好事,但生源素質因而降低也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臺灣地區目前大學入學考試是“學測”和“指考”,高三寒假考“學測”,高三下學期就可申請入學,高三畢業后考“指考”,等到8月才能申請考試入學,這就讓考完“學測”的高中班級變成了“一個教室,兩個世界”,有人已經申請到了大學,而有的人還在準備7月份的“指考”。所以臺灣教育部門正在研擬“兩試合一”的新政策,讓一般學生只要考一次,若想進入特別科系再考分科測驗,兩種考試最晚在6月底前完成。
名校搶奪戰激烈
臺灣“指考”于7月1日至3日舉行,報名人數較去年下降6365人。今年臺灣“學測”較往年難,頂尖大學設置的入學分數卻很高,可見精英競爭激烈。
在“學測”中,頂尖大學往往要求考生在國文、英語、數學、物理和化學五科中都有優異成績。臺灣升學專家劉駿豪表示,在考試出分時,高校如果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就可以突出招生的特色。但是今年考試出分,第二類和第三類前10強學校均用相同評價標準,進行招收人才的“硬碰硬”,搶奪各科成績都很優秀的學生。
“這根本是大學刻意操作的結果。”臺灣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泰山高中老師黃文龍說,頂尖大學一直使用招生手段搶奪最優秀的學生,先是調高申請入學名額,抱著先得先贏的心態,現在又調整評價標準,違背了教育的本質。但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執行秘書戴念華認為,大學招收優秀學生本身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教育部”應該制定更好的規范,讓各校招生能更公平和專業。(董殊宇)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