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教育改革改了10多年,從課本到教學方式都提倡“快樂學習”。近日,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投書《中國時報》,對“快樂學習”提出質疑,文章摘發如下——
隨著畢業季節來臨,畢業生們即將投入職場,邁向人生的另一階段。很多老板抱怨現在的畢業生缺少動力,抗壓不足。可是,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問題所在。某超市主任抱怨,年輕人來做沒幾天就可能消失,連個短信、電話都沒有。某連鎖店負責人說,為了讓新員工準時上班,他請秘書早晨打電話請他們起床。而年輕人也有理由:薪水這么低,工作當然沒有勁。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罪于分配失衡、產業結構惡化。但我們不能不正視畢業生能力低的事實。回頭來看,當初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結果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了學生的平均素質,也成了企業難以提高工資的借口,讓快樂學習的結果卻不怎么快樂。
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現象,2002年他們開始推行“寬松教育”,推行之初,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為主要宗旨,教學大綱對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三成,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但事后發現,在“寬松教育”下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同時產生許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讓“寬松一代”難以和前輩相比。
再看臺灣的“快樂學習”,本來希望在學習壓力較小的情況下,老師通過教學設計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對于學生來說,“快樂學習”變成先要“快樂”才有“學習”,不快樂就寧愿不學習。不學習是最快樂的。“快樂學習”這樣的口號在小學、初中階段可能有其意義,但高中教育銜接大學,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是在高中仍提倡“快樂學習”,對于部分較偏向理論而難以生活化的學科來說,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而抽象思考與理論辯證需要專心致志才能融會貫通,那將永無唾手可得的果子。
我們不是要古代的懸梁刺股,但“快樂學習”不應一再被強調。學生的學習和升學壓力已隨著學生人數減少自然降低,老師們設計課程引發學生興趣是本來就該做的事,與口號無關。 相反的,未來在教育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加入適度“壓力”,唯有讓學生學會面對壓力,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真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必須要回頭。我們要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