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旺報》報道,1997年臺灣開放民間編印教科書,至今已17個年頭,高中語文目前有5大出版社,吊詭的是,開放并沒有帶來“百家爭鳴”的榮景,反而各個版本愈來愈像。第一線教師直言:“都是市場惹的禍。”
事實上,民間編印教科書一開始也曾力圖突破。2001年部編本完全退出市場時,各家版本選文方向各自不同,堪稱百花齊放,少有雷同,而大考中心為落實“一綱多本”,從2001年到2006年5年學測刻意避開諸版本教材,全部從課外教材命題;不料“考、教”不一致的結果造成師生、家長焦慮,語文補習班、作文補習班應運而生。
曾百花齊放被環境打敗
2006年起,95課綱和99課綱規定了40篇文言文參考選文,101課綱改為30篇,“教育部”并訂出一套“ABC選文分級”,也就是當時的6家出版社里凡有4家(含)以上選入的文章列為A級,2家(含)以上選入列為B級,僅1家選入列為C級;A級選文即“必選”的命題素材。
這套標準導致哪些結果?首先,“百家爭鳴”的情況消失了。1位教科書主編表示,雖說教育部門指出30(40)篇文言文僅作參考,但“誰敢真的只把‘教育部’選文列為參考?”甚至有1家以參考書起家的出版社,把30(40)篇文言文全部選入,“結果你猜怎么樣,這家出版社到目前為止都是市占率最高的!”最糟糕的是,出版社不敢革新,例如某家以大學教授為主要編輯群的出版社,曾嘗試單元式編排,最后也因為乏人問津而草草收尾。
競打安全牌不作出頭鳥
其次,出版社較能發揮的古韻文和語體文,也因為ABC選文分級而逐漸趨同,大家都選安全牌,沒人敢作出頭鳥。比方說,只要提到現代散文就是琦君的《髻》;提到現代小說就是魯迅《孔乙己》、賴和《一桿稱仔》、洪醒夫《散戲》;提到現代詩歌就是徐志摩《再別康橋》、鄭愁予《錯誤》,原因無他,只因為這些作品是A級選文,全部的出版社都有選。并不是這些作品不好,而是當課文結合考試時,一股“西瓜偎大邊”的氛圍就會彌漫,不會有出版社愿意開發新的教材。
第三,由于ABC選文分級只適用于1到5冊,換言之,直接放棄學測(每年1月舉行)后的高三下學期第6冊,對于教學而言是一種浪費。
教師變懶惰照課本教書
教科書市場取向的另一個后果是教師變懶惰。1位明星高中國文教師直言,教科書的服務對象應該是學生,但現在決定教科書版本的是老師,因此出版社都把老師“服侍”得很好,教師手冊補充很多數據,甚至連幻燈片、powerpoint都幫老師做好,“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么辦?當然是照著教就好啦。”
1位出版社前主編表示,現在整個國文課本陷入奇怪的結構性困境,教改之后,沒有任何一任教育部長愿意大刀闊斧改革,一切都是民粹主義,文白比例是這樣,ABC選文比例是這樣,30(40)篇文言文必選也是這樣。“大家現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為在臺灣沒有任何1種國文課本的版本會得到全部人認同。”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