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2月12日消息 近日,臺灣教育部門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卻引發民進黨強烈反彈,綠營執政的6縣市甚至揚言進行抵制?丛谡缛耸垦劾,這是意識形態之爭,從民進黨執政時期“去中國化”,演變成現在的所謂“去臺灣化”。但看在學生和家長眼里,卻是再度上演政治凌駕教育的戲碼,讓廣大學子無所適從。為此,島內教育人事日前投書《中國時報》,對島內某些政治人物力昧于良知,竄改歷史,進而誤導學子史觀的行徑進行痛批。
文章指出,民進黨一味“去中國化”,將臺灣史編撰成以荷蘭、西班牙、日本為主體,與中國五千年歷史一刀切割,殊不知臺灣民俗文化、信仰、年節、血緣、姓氏、堂號、文字、語言(閩南語)等與大陸一脈相承,怎能一刀兩斷,數典忘祖?剪斷文化的臍帶,又豈能發展出更好的新文化?
文章例舉,若徹底“去中國化”,則姓氏要改,是忘本;信仰要改,不拜關公,媽祖也不必環臺;年節要改,春節不必祭祖,端午不可劃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中秋不必吃月餅,也不可吟唱蘇軾的“千里共嬋娟”!飲食不可吃西安水餃、四川牛肉面、江浙菜等;堂號可棄,優美的中文(瑞典學者高本漢認為中文之美有如貴婦)代之以羅馬拼音。既無藝術之美,也無文書之義,是棄金玉而取劣石;故宮的瑰寶最能吸引海外人士赴臺觀光,卻要歸還大陸;孔子、孟子之學,摒棄不用,文言文廢讀。沒有蘇軾、司馬遷、李白、杜甫的中華文化,臺灣將是一片荒漠,空洞的靈魂,還有何可自傲?
文章進一步指出,陳水扁執政時,昧于良知,竄改歷史。如今,當某政治人物力批修改課綱是“教育為政治服務”時,卻忘了當年如何竄改史實,廢文化教材。為選票而向神明祈福時,忘了神明就是亟欲去之而后快的“中國人”。如此“心口不一”,雙重價值標準,如何服人?又如何杜悠悠眾口?
文章作者最后表示,日前見報載,“教育部”宣布自2015學年度開始實施新課綱,雖是遲來的撥亂反正,但仍值得贊許及肯定。盼“教育部”主事者要擇善固執,勿憂讒畏毀,學子方有正確的歷史觀,則臺灣幸甚!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長久的,無法切割。一如滾滾長江東逝水,抽刀斷水水更流。(中國臺灣網 王思羽)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