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獨臂且系左手繪畫的臺灣畫家陳振益,數十年在傳統工筆畫的小路上踽踽獨行,矢志不渝,被稱為臺灣工筆畫“奇人”。圖為陳振益在絹布上作畫。 陳立宇 攝
10月14日,獨臂且系左手繪畫的臺灣畫家陳振益,數十年在傳統工筆畫的小路上踽踽獨行,矢志不渝,被稱為臺灣工筆畫“奇人”。圖為陳振益的白描作品。 陳立宇 攝
獨臂且系左手繪畫的臺灣畫家陳振益,多年在傳統工筆畫的小路上踽踽獨行,矢志不渝,被稱為臺灣工筆畫“奇人”。
記者近日在其畫室,見到了這位傳奇的獨臂畫家。
畫室名叫“養心齋”,位于新店溪安坑的小山上。從公路口前行,竹樹夾道,走十分鐘左右聞犬吠聲入耳即至。大樹掩映的平臺上,兩間鐵皮屋系陳振益所租,靠右的一間即為“養心齋”所在。
鐵皮屋前風景極佳,四面環山,綠意盎然。在屋前寬而長的木桌上,55歲的陳振益泡一壺普洱茶接待記者。氤氳的茶香中,陳振益充滿傳奇色彩的習畫經歷慢慢呈現。
陳振益出身于嘉義縣一戶農家,從小的夢想就是畫畫。八歲在幫家里養豬時,他的右臂不幸被切菜機截斷。然而,失臂之痛并未減弱他追逐夢想的熱情,從此他在左手工筆畫的路上,一走就是四十多年。左手運筆,要比正常人多花幾倍功夫,才可能畫出相同的效果。而要畫得更好,非下苦功不可。18歲時,他只身赴臺北遠山畫室,拜名家廖天鶴為師,得其悉心指導達14年,受益終生。
梅花香自苦寒來。天分、苦練、良師,終令陳振益嶄露頭角。1980年,他入選臺灣當代畫家名鑒;1994年,因畫法精致,工筆畫《松柏長青》被“國父紀念館”收藏;1995年,他開始致力于畫釋道人物。2002年,“閉關”三年創作完成白描長卷《五百羅漢圖》在“國父紀念館”展出,轟動一時,長35米、寬33厘米的絹布上,人物、奇石、古樹、山水、花鳥、動物栩栩如生。這是臺灣目前最長的中國工筆畫長卷之一。
陳振益從花鳥畫入門,也最為拿手。他說,一通百通,之后畫山水,為了生活,山水畫得最多,但體會不深。而佛像畫得最少,體會卻不少。
陳振益說,中國傳統工筆畫的巔峰在唐代,白描成就最高的畫家當屬吳道子。清末以后,由于西洋畫法滲入,使傳統畫法逐漸衰落。創作中,他專注于傳統藝術,貼近唐宋畫風。
通過勾勒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白描,技法難度高,而且耗時費力。陳振益指著畫案上一幅觀音說,一筆下來分七個顏色,菩薩的頭發就畫了兩天。作畫時必須平心靜氣,心境如一,線條不容絲毫筆誤,否則心血皆廢。好的工筆畫,就算用放大鏡找,也不能找到畫壞之處。整體應生動傳神,畫像人物“在說話”。
陳振益的眼力極好。曾有臺灣收藏者拿著一疊畫作請他品評。他看到其中一幅畫,說到“這張是我們家的”,細看為一代佛教繪畫藝術家夏荊山所畫,而陳振益稱夏荊山為“師公”。陳振益拿出幾大卷《夏荊山佛像藝術》翻看,太老師定居北京已有10多年,從其學藝者為數不少。
“臺灣現在畫工筆的、白描的人很少,這條路太辛苦,很多人吃不了這個苦”,陳振益對此不無憂慮。他說,工筆畫是個冷門,現在不僅很難物色到好苗子,就連愿意學工筆的人都很少,在學工筆的最好年齡階段,少年郎以學業為重。過去他曾萌發到大陸帶學生的想法,后來因故作罷。目前在臺灣也沒有教一個學生。
自食其力的陳振益,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還要做點小營生,這讓他無法全身心于繪畫。他說,每天都盡量把時間用來畫畫,有時晚了,就打個地鋪住畫室,有點像和尚了。
陳振益學佛20多年,其定力、心境越來越好。現在拿起筆,心就能靜下來,集中到一個念頭上。創作佛像畫時,他更加強調進入人物內心,抓住靈魂。而支撐他的,就是從師學習十多年的技藝絕不能荒廢掉,否則太可惜。
[ 責任編輯:周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