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催生“勞動部”、“衛生福利部”,是臺當局這波組織改造關鍵性變革之一,但組改成效要顯現八字還沒一撇,千名金融雇員、技術人員能否轉任公務員,先引發行政、考試兩機構矛盾。若此舉真將使公務員退撫激增百億負擔,問題不可謂之不大,且在社會檢討公務人員各項福利之際,這樣的轉任是否合理公平,更將引來各方聚焦;臺當局率開方便之門的后果與效應,當政者恐需細細思量。
回顧組改過程,“考試院”早在組改初始,已清楚反對轉任公務員的規劃,但“行政院”各單位卻礙于人情壓力,未正面解決問題,仍在組織法草案羅列可轉任條款,最終迫使“銓敘部”通過“立法院”答詢出招,演變成“考試院”公開反對“行政院”的困窘局面。
“考試院”以維護公務員制度、財政的完整性出招,先一步站穩立場;對兩機構爭議被攤開,“行政院”則由業務銜接順暢著眼,希望訴之以情,與“考試院”溝通。“行政院”相關部會的業務負責人,還曾以“穿著西裝改西裝”來形容,強調組改過程維持業務不中斷,多么難為。
組改當然是艱難的工作,若轉換公務員,對制度銜接有必要性,“行政院”應大聲為政策辯護;但當輿論氣氛開始質疑轉任正當性,媒體再追問主張,主管部會或是指“健保局”、“勞保局”早提出完整說帖,避談評論說帖內容是否合理,或是推稱因行政團隊改組,所以不清楚過去處理經過。政院的隱諱態度,讓人摸不清究竟立場為何,但第一時間把爭議政策丟給“立法院”定奪,卻有如年終慰問金案的翻版。
馬臺當局執政以來,一直揮舞改革大旗,誓言追求公平正義,各方雖有批評,但多質疑改革的時機、方法,不曾否定改革的理想。然而組織改造推動至今,已出現業務銜接失調、變動部會單位各顯神通爭取自身利益等亂相,“健保局”、“勞保局”人員爭取轉任公務員,只是冰山一角,若“政院”無法抗拒各方人情壓力,讓臺當局愈改造愈龐大,則各方對臺當局施政的評價,將絕不只是“有感”、“無感”的差別而已。
[ 責任編輯:焦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