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資源部近日決定,擬在15個地級市、縣(市、區)開展土地視頻監控試點,在10個礦區開展礦產視頻監控試點。按照該部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建勤的說法,實行視頻監控,只需要一根12米高的塔桿,一個可以水平360度、垂直90度旋轉、26倍變焦的視頻攝像頭,外加太陽能供電設備和無線通訊平臺,就可以監控7平方公里內有沒有違法違規用地。 “你那個地方只要動土,我在辦公室就可以監控到每一個監測點的情況,大大節省了人力和物力。”(《第一財經日報》7月6日)
以時下的數碼技術,在神州大地上遍布攝像頭,盡管在投入上不會是一個小數目,但只要能真正遏制屢禁不絕甚至在有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違法用地亂象,相信全國人民會鼓掌歡呼。但問題在于,再先進的監控手段,也需要人來操作;面對監控得來的違法用地信息,也需要人去處理。如果在處理過程中來自反方向的權力過于強大,一切先進的監控技術都可能淪為擺設。
在未有視頻監控之前,國土資源部已經有了堪稱先進的監控技術。早在2008年3月,國土資源部一位副部長就“國土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時表示,從當年起,國土資源部將利用衛星遙感,建立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監測影像圖,全國土地都將納入衛星監控范圍。不僅如此,全國絕大多數基層國土資源執法車輛都安裝了GPS衛星定位系統,絕大多數國土資源管理機關都設立了監控室,國土執法監察部門可以通過電腦定期、不定期對執法監察車巡回檢查情況進行跟蹤監控。也就是說,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局長李建勤所描述的坐在辦公室就可以一覽監測點的圖景,不是未來,而是歷史。
衛星遙感和GPS監控也好,視頻監控也好,監督執法部門向往的不是深入一線發現和解決問題,而是坐在辦公室一覽天下的舒適愜意。當然,先進的科技手段理當運用于行政管理實踐,但事實證明,業已實施的全方位衛星遙感和GPS監控系統,對遏制違法用地并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同樣是國土資源部執法部門負責人提供的數據,2009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用地案件4.2萬件,涉及土地面積46.63萬畝;2010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用地案件5.3萬件,涉及土地41.8萬畝。
對于居高不下的違法用地案件數量,或許可以歸功于先進的監控手段,但從一些典型違法案件來看,先進的監控手段根本未能起到震懾作用。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今年4月在回答記者關于高爾夫球場用地違法問題提問時表示,從2004年開始,高爾夫球場建設就作為暫停的禁止性項目。在正式的規范性文件出臺之前,新建任何高爾夫球場都是違法的。經國土資源部審批的高爾夫球場只有10個,新建球場卻近400個。國土資源部門對于高爾夫球場嚴厲的“禁建令”,相當程度上未能阻擋部分地方對高爾夫球場的“不懈追求”。這種現象足以說明,違法用地能否得到嚴肅處理,關鍵不是監控手段,而是敢不敢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