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雖然有明星外表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清廉儒雅形象,但也一直背負著“無能”的指責,“模范生”綽號對他來說更是嘲諷淹沒了贊許的原意。就在臺當局在政經困局中苦苦掙扎之際,馬英九上周宣布了新一波人事任免名單,成功轉移了社會焦點,也為自己最后一個任期的作為埋下層層伏筆。
該出手時不手軟
2008年馬英九上任伊始,就遇到金融危機,但馬英九此時大手筆著墨于兩岸關系,海協會、海基會復談,通航、通郵、大陸游客赴臺“閃電”實現,為臺灣帶來利好,他自己也交出了促進兩岸關系“兩年跨越一甲子”的亮麗成績單,在經濟不好的大背景下,2012年“大選”連任過關。
雖說馬英九在臺灣政壇是個幸運兒,但運氣不會永遠站在他一邊。他第二任期開始,世界經濟未見好轉,又添歐債危機,民怨難平,反對黨趁勢而起,連自己人、“監察院長”王建煊都給他定論“無能”,媒體甚至已經開出了馬英九手下該“倒”的官員名單。
此時,馬英九不隨之起舞,而是重新布局島內兩岸、涉外、安全部門人事。人事即政治,政治即焦點,馬英九這一招牽引了臺灣內外的視線,成功對沖“倒閣”風波。縱觀其4年4個月的執政,關鍵時刻方向不亂,出手不軟,讓說他“無能”的人少了口實。
“陸委會”舉賢不避嫌
馬英九新一輪人事布局中,“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讓大家跌破眼鏡。
相比蕭萬長、蘇起、蔡英文等前任“主委”,王郁琦最年輕、最沒資歷,也最沒有兩岸工作經驗。1969年出生的他,因為在校園辯論大賽中勝出而得名,在馬英九市長任上結識馬英九,在2008年“大選”時加入馬團隊,成為競選總部發言人,馬勝選后又順勢成為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發言人就是發言人,而“陸委會主委”則需要決策和與各部門協調的能力,要負責臺當局對大陸政策及大陸工作的研究、規劃、審議、協調及執行,這樣的位置不是憑青春干勁就能撐起的,必須要有服眾的資歷與經驗。馬英九一向忌諱用人唯親,此次舉賢不避嫌、不循舊例出人意料。
但想想馬英九上任伊始,啟用賴幸媛做“主委”便能解出其中玄機。記得當時跑兩岸的記者對馬英九會用何人進行過熱烈討論,一位記者大膽猜想:“馬英九很可能用一位綠營人士,這樣和大陸親近也不用被罵‘賣臺’,兩岸關系不順利也不是自己無能。”都說“報派”不靠譜,但這次被“報”言中,身在最綠陣營“臺聯黨”的賴幸媛被馬英九啟用,在4年多的任期上盡力執行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
賴幸媛既是車頭可以沖出綠營的重圍,又是剎車皮可以成為減速的借口。王郁琦何嘗不是如此?他因為“沒有經驗”可以往前沖,也因為是“自己人”可以隨時被踩住,而且就像王自己說的,將“精準執行”馬的政策。
攻守兼備留空間
馬英九此次大動作任用“馬家軍”,也是首次展示笑罵由人的魄力。除“陸委會主委”由王郁琦出任之外,“駐美代表”是戰友加摯友金溥聰,海基會董事長由國民黨秘書長林中森出任,“外長”由臺灣原“駐歐盟代表”林永樂接任,原“駐美代表”袁健生則接任“國安會秘書長”。輿論一致認為,馬英九不再瞻前顧后、受制于各派政治勢力,而趨于“一元化領導”,開始展現“強烈的個人意志”。
他的“個人意志”是什么?島內外輿論分析卻兩極化。一方認為,馬深知兩岸關系是歷史留名的重要工作,在未來沒有連任壓力的情況下,馬定會拓展兩岸新局,鋪陳兩岸和平管道,開創穩固、長遠的兩岸安全環境。相反的一方認為,馬英九把心腹之臣派往美國,大陸事務卻安排了毫無經驗的王郁琦和四平八穩的林中森,其“親美輕中”的用意明顯,馬將深耕對美關系,和大陸維持不遠不近的“現狀”。
但這些都只是猜測。馬英九在兩岸關系上的未來走向,仍要取決于國際環境和島內復雜的政治生態,無論他追求功在兩岸還是只算計國民黨繼續執政的政治利益,現在的布兵排將,已保障了關鍵時刻有人為他沖鋒、給他放話、替他扛責,使他進退有據,攻守兩宜。
好在兩岸間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底線劃在那里,即使政治人物一時誤判或搖擺,兩岸關系的大趨勢也不會轉向。
[ 責任編輯:焦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