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19日發表社論說,要促進陸資來臺投資,在觀念上首先要政治松綁,不要讓政治綁死經濟活路。其次要盡可能解除對陸資投資的限制,審查范圍應該盡量縮小、程序簡化。并要考慮在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情況下,在部分特殊產業上給予臺灣民眾待遇的條件。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經濟不景氣,失業問題日益突出,而年輕人更慘,很多大學畢業生學有專長,一樣找不到工作,成了經濟衰退浪潮中的輸家。同時結構性失業與“人才荒”并存,馬英九當局需正視失業問題及其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臺灣經濟不景氣,經濟增長率連續8次調降,從“保四”變“ 保一”,相應的失業問題也日益突出,一度下降的失業率自年初以來持續升高,尤其是青年失業問題更為突出,成為馬英九當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近年臺灣的失業率平均在4.5%左右,單純就此失業率而言,臺灣在世界范圍內不算高,因為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都在8%左右,失業率能夠維持在4%應屬少數。當然不能簡單地看失業率高低,因為各地區的失業率定義與統計標準并不完全一樣,不好比較。臺灣將大批無酬家屬工作者視為就業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業率。
此時此刻,大學新鮮人正睜大雙眼好奇探索校園之時,不少今年的畢業生恐怕還在苦苦試投履歷表,屢敗屢戰。已經找到工作的人,算是幸運的一群,但拿到的初階薪水勉強糊口而已。有人只能打工拿時薪,有人扛著高額就學貸款要還,有人說想都不敢想結婚買房。
臺灣就業市場的另一怪現象是,一方面企業裁員,青年就業困難,失業率走高,但另一方面企業卻找不到就業人才,出現“人才荒”。
結構性失業問題很棘手,既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不管多么英明的領導人都為此而煩惱。然而,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多年來被視作島內用以提振經濟和促進就業的“救命稻草”,惟三年已過,政策歷經三波政策開放,成效始終不彰,究其主因是臺灣當局對陸資入臺的動機充滿疑慮,因而設下重重關卡,太多政治干預影響了兩岸經濟合作的速度和效率,是陸資來臺卻步的主因。
要促進陸資來臺投資,在觀念上首先要政治松綁,不要讓政治綁死經濟活路。其次要盡可能解除對陸資投資的限制,審查范圍應該盡量縮小、程序簡化。并要考慮在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情況下,在部分特殊產業上給予臺灣民眾待遇的條件。
大陸資金在全球大手筆布局,唯獨漏了臺灣,馬英九當局現在應該開始補漏了,敞開心胸以兩岸經濟發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福祉,不再自我作政治設限,尤其是今年第二季臺灣的經濟增長在亞洲區內墊底的情況下,強化陸資入臺絕對是提振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的良策。
[ 責任編輯:周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