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文媒體《世界日報》12日發表社論說,馬英九勝選后說,沒有連任的壓力,但有歷史評價的壓力。這句話可以很庸俗地翻譯成:馬英九有爭取諾貝爾和平獎的“企圖心”。如果馬英九這般庸俗,既是好事,且是幸事,那就是馬英九不是沒有可能爭取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正式終止兩岸敵對關系。從歷史發展言,馬英九若能破除萬難,推動兩岸統合,國共內戰的延續和國家統一的變態,終于可望獲得解決。這是創造歷史,也必然可以取得歷史評價的高度,然而這又絕非諾貝爾和平獎所能概括。
社論說,諾貝爾和平獎和馬英九扯上關連,來自馬英九在哈佛大學的業師孔杰榮,他在馬英九勝選后專就兩岸關系提出論述說:馬英九若能在未來四年解決兩岸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相信他將會因為對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就孔杰榮的觀點言,這是因為臺海是全球危險的區域之一,兩岸若能和平往來,對世界和平是十分重大的貢獻。
可惜孔杰榮沒有說清楚過去兩岸未能解決的問題癥結為何,也未明言如何解決;但可以很明確地說明:兩岸未能解決的問題,就在“統獨”的死結能否因馬英九而活絡,或是通過任何形式有可能超越。孔杰榮認為若不須犧牲臺灣人民個人安全,就能換取兩岸更多協議,應符合臺灣人民利益,并建議兩岸應從實質議題談起,像是更深入的經濟合作協議、南海發展、臺商投資保障協議等;但兩岸問題絕非如此簡單,也絕非單邊考量,例如能否符合臺灣人民利益就能解決。
社論說,在這里必要指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和獲獎其實是兩回事,包括孔杰榮在內都有資格為馬英九連署提名;但諾貝爾和平獎未必會頒給馬英九,因為國際社會如何看待兩岸議題,既不是北京更不是臺北所能想像。以“統獨”趨勢言,非出以統一的格局難謂兩岸問題能有妥善解決的方案。但一個統一的中國豈是西方社會所樂見,如果中國統一而能重開漢唐盛世,可以想像對西方文明價值的沖擊會有多大。再退一步言,打開中美關系正常化死結的尼克森和卡特并未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臺灣領導人又如何才有可能主導兩岸形勢發展,而這非有大作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