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競選連任成功后數日,發表談話表示:“在第二個任期,雖然沒有爭取再連任的壓力,卻有爭取歷史定位的壓力。”馬英九在未來4年任期,有兩項重大政事與他的歷史定位有關,一是發展臺灣地區經濟;二是深化兩岸關系。
臺新行政團隊“陳江配”成形,島內社會各界并不感到意外,民進黨甚至贊賞,關鍵在即將被馬英九任命的陳沖具有財經專業。馬英九對“財經團隊”始終念茲在茲,2008年選前曾有此表示,因蕭萬長在財經界有“教父”之稱,馬英九賦予“經濟總舵手”之責,為避免人事迭床架屋,于是任命劉兆玄組行政團隊。
過去4年,臺灣地區經濟雖受到國際金融海嘯及歐債風暴沖擊,但臺當局指揮若定,與其他各國和地區相較,損失相對較輕,被國際經濟專家評為“前段班”。但歐債問題仍處在風雨交加的險境中,臺灣地區副領導人既由蕭萬長換為吳敦義出任,臺行政機構主管必須具有財經專長自屬必然。
未來新的行政團隊首要之務,在于紓緩歐債風暴造成的外銷通道阻礙,另一重要任務,則是如何使島內民眾對景氣復蘇“有感”,例如股市,在歐債沖擊下國際熱錢忽進忽出,指數在7千點上下游走,據統計,去年股民平均損失在50萬元新臺幣以上。臺島股民有800余萬人,接近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當股市有起色,臺灣民眾對景氣復蘇必然“有感”。
其次是島內失業率問題,尤其是青年失業現象,已成為痛苦指數重要指標。和歐美許多國家和地區相比,臺島的失業嚴重狀況在“末段班”,不過身受失業之苦者,不會因為別人比我們更糟而感到心慰。今年夏天又會有數萬畢業生投入職場,加深求職壓力,失業率難免升高,陳沖如何因應乃為燃眉之急。
馬英九過去4年在維護兩岸關系上,卓有成效,普受島內民眾好評,尤其是與大陸簽署ECFA,為臺灣地區經濟注入活水,應可列為一項歷史性的成就。未來必須在既有基礎上繼續合作,期能益臻于完善。
ECFA部分早收清單于2011年1月1日起實施,2012年起,大陸承諾早收539項產品超過9成零關稅。大陸海關統計,2011年1至11月,大陸自臺島進口總額為1141.6億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長8.66%;與此同時,大陸方面給予臺島早收清單貨品進口額為182.77億美元,減免關稅逾1.14億美元。臺島從ECFA獲得的利益,因此被稱為“和平紅利”。
為促使兩岸和平定型化、法制化,讓兩岸遠離戰禍陰影,馬英九在競選時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議題,卻被民進黨惡意炒作為“統一時間表”。由于競選時程緊促,臺灣民眾一時難以理解,只好暫時擱下此議題。如今馬英九獲得連任,應該重提此議,讓島內民眾深思明辨如何有利于臺島。
兩岸需要和平,無疑是“臺灣共識”,馬英九再三強調,簽署“和平協議”需具備三前提,即臺灣需要,島內民意支持,臺立法機構監督,不設時間表,因此未必在第二任期完成。但兩岸和平即使未能法制化,亦應謀求定型化,當是馬英九重要的歷史定位。(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