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7日刊文說,原本出于臺灣“監察院”的善意提醒,卻被操作成“小紅帽對抗大野狼”的戲碼,暗示民進黨只能用“三只小豬”的小額捐款來對抗國民黨。不論三只小豬是否為成語的爭議,或者是此次“豬撲滿”(存錢罐)當成政治獻金有否違法,都應該回歸事情的本質來討論。硬拗、硬扯只是凸顯無法面對問題,就更甭論治臺能力了。
文章摘編如下:
在民進黨“執政”時代,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將“三只小豬”視為成語,引來外界不少側目,媒體也紛紛報道杜正勝的新解。沒想到事隔幾年之后,“三只小豬”又重新攻占了媒體主要版面。只是這次的“三只小豬”與成語無關,而是豬撲滿的代名詞。
原本是“監察院”關心兒童將“豬撲滿”當成政治獻金,恐有違反“政治獻金法”中:“未具選舉權人不得捐政治獻金”之虞,因此善意提醒民進黨財務人員不要觸法。民進黨原解釋“只收心意,不收獻金,照完相后馬上歸還給小朋友”。后來發現可以趁機利用,說詞就變成“‘監察院’根本是小題大作,小孩子怎么會捐款,此舉必定是大人的意思”。
成語有其特殊的意義與用法,因為已經約定俗成為語言習慣的一部分,所以能夠扮演溝通的工具!叭恍∝i”明明不是成語,就是因為不小心被列入當時“教育部”的成語字典,才出現是否為成語的爭論。“教育部長”只要針對疏失道歉,就不會引來后續的風波。然而當時的“部長”偏偏不如此做,要硬拗到底,徒然留下笑柄。
同樣地原本出于“監察院”的善意提醒,卻被操作成小紅帽對抗大野狼的戲碼,暗示民進黨只能用“三只小豬”的小額捐款,來對抗有龐大黨產、財大氣粗的國民黨。只是民進黨可能忘記了,經過8年的“執政”,民進黨本身也累積了不少資本,否則該黨“副總統”候選人蘇嘉全,為何能一年繳交超過400萬(新臺幣)的保費。
不論三只小豬是否為成語的爭議,或者是此次“豬撲滿”當成政治獻金有否違反“政治獻金法”,都應該回歸事情的本質來討論。硬拗、硬扯只是凸顯無法面對問題,就更甭論治臺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