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高達270余萬的臺灣“80后”,對2008年“大選”的影響舉足輕重。在政客眼里,他們是寶貝一般的“潛在票倉”;可在觀察家看來,卻是一群“政治冷感”的家伙
那些“政治冷感”的年輕人
他們選擇性地“遺忘”了政治,更“遺忘”了選舉;但政治和選舉卻對這群“80后”念念不忘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博發自北京 “本周不談政治,只談棒球。”正在臺灣政治大學攻讀政治學碩士的景華在MSN簽名檔上寫道。對于這個25歲的男生來講,中國臺北隊能不能順利拿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棒球比賽的入場券,比明年3月舉行的“大選”更重要。
在臺灣,像景華一樣的“80后”年輕人,被稱作“七年級生”。依臺灣地區“超過20歲即可享有投票權”的選舉規定,這個年齡層的選民人數達到270余萬。在政客眼里,他們是寶貝一般的“潛在票倉”;可在觀察家看來,卻是一群“政治冷感”的家伙。
年輕人為何“政治冷感”
民調顯示,大約有七成年輕人接受調查時會表明政治傾向,卻只有不到三成人愿意付諸行動——投票。
不去投票存在客觀原因。根據臺灣地區選舉相關規定,選民必須回到自己的戶籍所在地進行投票,“對于在外地求學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趕回家鄉投票花錢又耗時”。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臺灣年輕人對政治漠不關心。
“我身邊不少朋友連馬英九和謝長廷的副手人選是誰都不曉得,更不要說被兩派人馬炒得沸沸揚揚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投票’了。”26歲的公司職員張秋惟說。
有關“政治冷感”,就讀東吳大學政治學專業五年級的王櫻儒給出了兩個理由:其一,臺灣年輕人普遍覺得生活還不錯,安居樂業的心態淡化了他們對政治的熱情;其二,吵吵嚷嚷的選舉風氣倒了年輕人的胃口,“搞不懂他們究竟要做什么”。
王櫻儒的看法,倒與知名政治觀察家陳文茜的觀點不謀而合。
陳文茜日前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說,臺灣這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更關心個人化的議題。不久前訪問了島內獨立樂隊“蘇打綠”的她,對這群20歲出頭的政大學生十分贊賞。“他們的歌詞反映了當下年輕人的心態。討論什么叫美麗、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疏離……”陳文茜說,“對他們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就是政治。”
政治是關起門來的家事
至于那些去投票的年輕人,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景華說,不排除一部分剛滿20歲的選民因為新鮮、好奇去投票,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家庭和傳媒的影響。
“如果長輩的政治傾向較為強烈,選舉時尤其是勝敗存亡的關頭,會拜托子女支持心中的人選。”張秋惟回憶說,2005年底臺灣縣市長選舉時,一個在臺北生活的朋友接到臺中父母的“奪命連環call”,要他支持綠營候選人,“沒有什么偏好的年輕人,有時就照著父母的意思去做了”。
的確,對于臺灣年輕人來說,談論政治通常是關起門來的家事。“在家里,看電視或談事情時,長輩會說出他們的觀感,間接影響子女的好惡。”張秋惟表示。
而對年輕人投票行為產生影響的傳媒因素,也不容忽視。張秋惟說:“媒體或是輿論大量關注的焦點,就會成為同儕的討論話題。比如之前的‘紅衫軍’事件,眾人開始大量討論,年輕人就會覺得這個很重要。”
相比之下,同齡人聚在一起很少聊政治。“前幾次選舉操縱出來的‘族群分裂’在當中作祟。”景華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如果你不說自己愛臺灣,就會被自動歸為親大陸;說自己愛臺灣也愛大陸,會被批為兩面逢迎。還沒出社會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大部分還是著重娛樂等共同愛好,不想為了所謂的立場鬧翻臉。”
如此一來,年輕人選擇性地“遺忘”了政治,更“遺忘”了選舉。
藍綠競相取悅“80后”
可是,政治和選舉卻對這群“80后”念念不忘。
2004年“大選”,藍綠之間的差異不到3萬票;去年高雄市長選舉,藍綠之間的差距不過1000多票。270余萬年輕選民,特別是4年來新增的130余萬票源,無疑成為藍綠兩派競相爭取的對象。
2006年4月,在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授意下,國民黨青年團浮上臺灣政壇。辯論比賽、熱舞大賽、武術擂臺,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島內各大專院校開展。但負責“2008大選校園后援會”工作的國青團總團長黃執中,依然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坦言,要提升“80后”的選舉熱情,絕非易事,“關鍵在于同學們會不會出來投票”。
綠營方面,從“辣妹助選團”到“扁帽一族”,民進黨從來不缺乏吸引年輕人的創意。“但那都是10年前的老皇歷了。”時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被公認善于爭取年輕選民的陳文茜直言不諱。臺灣《聯合報》9月披露的一份民調顯示,挺綠年輕人正在大量流失。報道說,調查發現,民進黨上臺第一年,20至29歲民眾中有33%支持民進黨,今年以來只剩18%。
由此,謝長廷的幕僚不遺余力,創辦起4個官方及民間青年組織。而早在民進黨初選階段,謝長廷的校園巡回演講就進行得如火如荼。
結局將是怎樣?陳文茜說,校園“票房爭奪戰”注定會雙雙落敗,因為馬英九和謝長廷都不了解年輕人。“不管選誰啦,總之不過是選出比較不爛的,而不是選出比較好的。”景華反而給出了一個樂觀的答案,“有人說反正明年不管誰當都不會比陳水扁更差。所以我覺得可以樂觀其成。”
政治并未離他們遠去
當“念不起書”的憂慮不斷萌發,當“流浪博士”的說法悄然風行,當“活不下去”的嗆聲陸續響起,臺灣“80后”們心里明白,政治并沒有離他們遠去。
統計顯示,2000年臺灣地區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到2007年,這個數據只上漲了1000美元。很多民眾抱怨:“臺灣這兩年倒了霉。”相比于“統獨”,年輕人顯然更關心臺灣的經濟什么時候可以重振雄風,而這恰恰離不開“執政黨”高瞻遠矚的發展規劃。
同時,一些與年輕人密切相關的議題也受到關注。“我希望明年可以實現‘募兵制’。服兵役會影響學業,而且將來發生軍事沖突,年輕人有可能被送上前線;而民生物資漲價也是民進黨執政不力造成。這些連在一起,選民就會有所盤算。”正在考慮攻讀博士的景華說。
對當下政治局面的失望,也催生了對于未來臺灣的想像。
當年在臺灣政壇叱咤風云的陳文茜,直接把希望寄托在這群“80后”身上。她說:“馬英九、謝長廷等人只是臺灣轉型過程中的政治人物,不是政治領袖。臺灣需要的是MBA、國際經貿出身的有全球眼光的、熟悉全球戰略的人選,足以領導海島經濟面臨全球經貿挑戰。”
“能夠代表新一輩的政治主張、經濟想法、文化視野的人物還沒有崛起,但未來一定是他們的。”陳文茜說。
陳文茜:我眼中的臺灣年輕人
“臺灣比較像偏安的南唐,對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講,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就是他的政治”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博發自北京 當年以高超的“政治化妝術”風靡臺灣年輕一代的陳文茜,雖然已退出政壇數年,但仍然不斷通過媒體發表著自己的政見。最近,前來北京擔任“2007國際大專辯論會”評委的她,向《國際先驅導報》談起了如今她眼中的臺灣年輕人。
他們習慣了慢活
《國際先驅導報》:兩岸的年輕人有什么不同?
陳文茜:臺灣是一個停滯的社會,錢也沒得賺、政治又胡鬧至極。所以我注意到臺灣這一代的年輕人和我那一代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的集體性很少。對他們來講,真正意義在于個人,就在于跟自己、跟朋友、跟身邊局勢的沖突,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就是他的政治。
大陸這邊的年輕人我并不怎么了解,因為大陸發展太快了。兩個月前,我去看鳥巢、水立方,我說明年能開奧運嗎?北京市副市長就說你放心。要是在臺灣,這個樣子還要蓋五年以上。在這種每天都像在飚車的環境,就逼迫得你今天不抓住機會、明天就會落后,大后天人家就富起來了,你什么都沒跟上,你就會有急促感。
與大陸相比,臺灣比較像偏安的南唐、李后主年代的“國度”,長期在夜宴、歌舞升平。很多人會在乎生活品位,習慣了慢活、樂活。因為對他們來說,很快地活著也得不到什么,并沒有特殊的機會。
清楚陳水扁的“臺獨”伎倆
《國際先驅導報》:臺灣的年輕人為什么不關心政治?
陳文茜:沒有關心的必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臺灣有非常多的管道去表達對政治領導層的不滿。每幾年就可以投一次票,你看陳水扁不順眼,如果有足夠的勇氣就可以跑去把他罵一頓,最多就是被“國安人員”拖走,不會去坐牢。
在臺灣,沒有明顯的議題強迫年輕人去關心政治。而學生運動當年在美國、法國的興起,都是有原因的。美國是因為要把年輕人拖去打越戰,法國1968年學生暴動,是因為他們的學費太高了。臺灣現在如果學費漲起來,學生就關心政治了。
如果要他們去打仗,他們就會上街頭反對陳水扁的“臺獨”路線了。可實際上,年輕人心里很清楚,陳水扁的“臺獨”是要搞一個劇場效果,為了拿票房不是為了真的去打仗,觀眾主要在北京而不是臺灣社會。
馬、謝不了解年輕人
《國際先驅導報》:怎么看待藍綠在校園里的動作?
陳文茜:(馬英九、謝長廷)兩個人的魅力都不夠。他們不了解年輕人。
以前陳水扁參加2000年選舉時,身邊有一些人蠻了解年輕人的——他們不是讓年輕人去關心政治,而是去附和年輕人,比如參加五月天的演唱會。國民黨后來也找來一堆辣妹在舞臺上跳舞,但那是10年前,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我篤定馬謝都不知道“蘇打綠”,知道周杰倫也不會唱他的歌。他們和年輕人的距離非常遠,對他們來講,年輕人像外國人。
至于馬英九,除了健身房那一組概念之外,沒有太多受年輕人關注的內容。他成長的過程也會讓年輕人覺得有疏遠感,年輕人不會喜歡“模范生”。謝長廷每天都在談臺灣意識、族群意識,可能更不討年輕人的喜歡。
《國際先驅導報》:據你預測,明年大學生的投票率會不會有明顯的提升?
陳文茜:我覺得會很低。在臺灣,2000年、2004年八成的投票率已經很高了。2008年不太可能有什么提升。想要在年輕人的部分多拿多少,好像不太可能。
國民黨三大武器專攻“80后”
——專訪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黃執中
“校園里光靠宣傳是不行的。選舉當天,每一個‘樁腳’要想辦法,人對人地把親朋好友拉到投票點投票”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趙博發自北京 8年前島內的那場“大選”中,年輕選票為國民黨帶來的陰霾至今揮之不去。
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日當天,中午未過,在島內各地監票的國民黨地方黨工,已被眼前出現的一波又一波陌生的年輕面孔驚呆了。這些“突然”出現在投票所的年輕人,基本都是自發從外地搭車回鄉投票的學生,而且全是沖著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而來。那年,陳水扁的年輕選票(30歲以下)合計大約贏了連、宋50萬票。
現在看來,這樣的事情應該不會再發生了。
把“樁腳”概念引入校園
“從(今年)8月份以來,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點多,工作實在太多了。”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黃執中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說。
國民黨青年團,作為島內最具動員力的青年政治團體之一,從2006年4月創建初始就被寄予“搶攻青年新興票源,助馬英九問鼎2008”的厚望。2007年8月,隨著兼任國民黨副主席的總團長林益世離任,年僅30歲的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二年級學生黃執中,高票當選第二任總團長。他也借此成為國民黨最年輕的中常委。
馬英九一手促成的國青團成立之初,聲勢浩大,并定下了“400個分團、每個分團至少30人”的目標。但勵精圖治的黃執中一上任,就提出改革分團規模。他將30人縮編為10~15人,體現“小而美”的理念,實際是為拉票運動的開展鋪平道路,“10~15人更符合年輕人的社交習慣,去KTV唱歌訂包廂都會更方便”。
黃執中還向《國際先驅導報》透露了“小而美”的分團將做些什么。“‘樁腳’這個概念在基層選舉中就有,里長啊這些人會把親朋好友拉出來投票,但是校園就沒有。青年團負責校園后援會,我們要每個人團員當‘樁腳’,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交友范圍,拉動5到10人來投票。”
根據國民黨掌握的民調,大學校園里的藍綠支持率大約是2:1到3:1。“但問題在于年輕人的投票率很低。”黃執中說:“校園里光靠宣傳是不行的。選舉當天,每一個‘樁腳’要想辦法,人對人地把親朋好友拉到投票點投票。”
嚴格訓練“校園文宣種子”
“青年論述小組”則是黃執中履新以來,力主推行的“80后”攻略第二招。
“做青年論述小組不是要改變整個臺灣、整個政黨的論述,我只是希望同學在受訓之后,可以知道怎樣搜集資訊、接觸媒體,在需要站出來的時候,有一批同學可以站出來。”黃執中介紹說。
據《國際先驅導報》了解,“青年論述小組”第一梯隊30余人,正在進行為期3個月的培訓,課程包括媒體觀察、政治評論、政治基礎背景、公關技巧、創意等政治學和政府公關內容。“將來這些人可以在校園里當‘種子’,做文宣方面的事情。”
至于受訓的方式,也有所變化。“以前的訓練營住在外面,一次搞3天2夜或者2天1夜,然后就分散了,效果不是很好。現在每個禮拜過來上課,2到3小時,課程持續3個月。這種細水長流的方式也是一種挑戰。”
而據臺灣媒體報道,除了馬英九每星期至少都會安排一至兩場的校園演講,與青年學子面對面就各項議題交流意見之外,國民黨青年團還特別成立校園網絡小組。該小組與校園知名的網絡版主串聯,通過網絡討論、搜集網絡意見作為制定國民黨青年政策的基礎,同時也借議題包裝,適時凸顯馬英九年輕親和的正面形象。
積極彌補“人頭團員”短板
黃執中的第三件武器,就是他的“青年行動小組”。
據悉,青年團自成立之來,積極與各大專院校互動,熱舞、辯論、座談、演講等各類活動不斷。但幾場活動下來,“人頭團員”的問題逐漸浮現。
早前國青團面對15至40歲之間的人士“門戶大開”,國民黨黨員也可以加入。每個團員只須繳納2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50元)。但一年多來,這種招納方式造就了相當一批“人頭團員”,他們只是在入團時做過登記,卻幾乎不參加國青團的活動。
“青年團有一個問題是‘人頭團員’多,組織容易沒有向心力,我們要做的是把它變結實。一個幾千人的組織,搞活動的時候看不到幾百人,只有報名的時候有這些名字,沒有用。”黃執中說,“在我看來,贊助和支援必須用行動來表達。參加活動就是捐給團部時間,100個同學如果每人每天捐給我1小時,我就有100小時的參與量。”
黃執中透露,3個月下來,團員參與活動的數量明顯增多。
民進黨擔心“80后”選票流失
同樣年輕熱切的臉龐,從“阿扁當選”到“阿扁下臺”的劇變,無疑讓民進黨2008年候選人謝長廷憂心忡忡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劉哲君、李童發自北京 “辣妹支持者的多寡反映了各黨的政治行情。”這是臺灣政壇上一個有趣的說法。而不可否認,民進黨成立初期直至上臺之前,年輕人的支持一直是其相對國民黨的最大優勢之一。
在當年民進黨的“政治化妝師”中,除了陳文茜之外,羅文嘉、馬永成、鄭文燦等多為臺灣20世紀80年代末的學運闖將。了解年輕人心理的他們組織的選舉造勢活動,在不少年輕人中風靡。“清廉、勤政、愛鄉土”的訴求,以及反對“老人政治”、“反貪腐”的口號,也獲得年輕人的廣泛認同。
可最近的民調顯示,今年剛滿21歲的民進黨,年輕人的支持率卻節節走低,再也沒有當年一呼百應的氣勢了。
從悲情到作秀
“悲情”牌是早期民進黨的王牌。當時高壓政治給臺灣人造成的創傷尚未撫平,民進黨有意將自我“受苦受難”化,以博取同情與支持。例如綠營大老陳定南于1994年角逐省長時,就以“四百年來第一戰”為號召。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悲情”不再那么神效。1996年的“大選”,如日中天的民進黨遭受空前挫折。年輕人的意見讓他們不再一味糾纏于“二二八”等沉重歷史課題,重新上路。
1997年縣市長選舉,時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文茜大膽地顛覆民進黨的“悲情”、“草根”主軸,改以“年輕”、“活力”為主訴求,推出“辣妹助選團”。當時民進黨的四大派系更是分別組成四支籃球隊,為各自的候選人打氣,分別是“齊天大圣”“小鹿班比”“百變花蝴蝶”“大麥町”。不少候選人更訴諸漫畫造型,企圖借此爭取選民好感。民進黨“四大天王”之一的蘇貞昌沿用至今的“電火球”外號,便出自當年的創意。
2000年的“大選”,民進黨更是在年輕選民身上下足了功夫。“扁帽一族”的構想,把陳水扁徹底偶像化。各處年輕人都佩戴“扁帽工廠”產品,并成為支持陳水扁的重要票源,最終推其上臺。
但民進黨上臺八年來,年輕血液卻一點一點流失。分析人士指出,在缺少實績支撐的情況下,所謂“活力”訴求,只能炫目一時,時間一長,便被證明為作秀。
搶票動作日益頻繁
徹底為民進黨亮起“紅色警告”的,是去年那場“倒扁”運動。這場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紅色浪潮”,諷刺性地讓“反對民進黨變成了一種時髦”。去年9月15日圍城游行那晚,緊跟著總指揮施明德車隊打頭陣的,就是一大群“80后”。
同樣年輕熱切的臉龐,從“阿扁當選”到“阿扁下臺”的劇變,無疑讓民進黨2008年候選人謝長廷憂心忡忡,也讓他搶占“80后”選票的動作日益頻繁。
早在今年民進黨初選之前,謝長廷就已展開“臺灣維新ing全島校園巡回演講”。演講中他更是以“謝式幽默”吸引學生,例如以自己貌似動畫片《機器貓》中人物“康夫”自我解嘲,拉近跟年輕人的距離,“我長得像康夫,但沒他奸詐!”
而為了吸引青年資源,民進黨中央也拿出4000萬元新臺幣(約合1000萬人民幣)作為運作經費,于去年7月成立青年聯盟。該聯盟以類似特種黨部方式運作,并負責籌劃在全臺各大專院校成立社團。這也是民進黨首度嘗試將“組織工作”帶進校園。
在自身競選組織及民進黨中央資源的交叉運作下,謝長廷主導的青年組織已有四個,即“新文化工作隊”“青廷工作隊”“挺長仔做總統型男正妹網路后援會”和“長工青年服務隊”。
值得注意的是,謝長廷早在16年前,即靠著“新文化工作隊”展開拓荒校園行動,與學生互動交流。這一工作隊今年已發展到100人左右,為謝長廷創造出一個滲透校園的論壇平臺;而青年團隊對外的運作,也已從活動化走向小區服務化,透過居家小區服務隊伍的形式深入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