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置10年之久的潛艇軍購案,近來再度成為島內熱點話題。多個“立委”與媒體不斷放話,稱臺灣國際造船公司已具備自造潛艇能力并提出自造計劃,要求軍方給臺船機會。臺“國防部長”高華柱卻直指臺船“糊涂膽大”,雙方矛盾漸趨激烈。
那么,臺船為何對難度極高的潛艇制造如此自信?對潛艇夢寐以求的臺軍,又為何如此排斥島內軍工制造商?導報記者昨日電話采訪了臺灣軍事專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田金麗女士。軍方批臺船“糊涂膽大”
臺“國防部常務次長”李喜明15日拜會臺船公司,了解臺船潛艇制造設施與技術能力。
此舉是為 “表達臺軍支持與推動軍艦自造政策”,但軍方實際上是被迫安排此行。此前一天,“國防部長”高華柱到“立法院”作例行業務報告,卻突然被國民黨“立委”林郁方質詢臺灣自制潛艇議題。
林郁方表示,面對久拖無果的潛艇軍購案,臺船已提出“臺灣自造潛艦”計劃。只要當局能取得關鍵技術,臺船有信心兩年內打造出第一艘臺灣自造潛艦。他和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要求軍方給臺船一個機會。
高華柱回應說,已經看到了臺船提出的訊息,但潛艇建造必須具有完整建造規范及嚴謹測試程序,且要滿足潛艦性能與官兵安全,“潛得下去、浮得上來”是最基本要求,“我們也怕他是信心過度、糊涂膽大”。不過他承諾軍方會馬上與臺船聯絡,了解評估實際狀況。
臺船副總經理陳襎霖事后也高調回應軍方,稱臺船沒有能力獨立造潛艇,但只要海外與臺船技術合作就可以,“臺船有建造成功級軍艦、近岸巡防艦、飛彈巡防艇的經驗,只要技術支援及當局取得管制性裝備,制造潛艦不成問題”。
對于軍方習慣性的輕視,陳襎霖也相當不客氣地回擊:“高華柱是海軍嗎?好像不是吧!”暗諷這位陸軍出身的“國防部長”不懂潛艇。臺船工會理事長黃銀斌也不客氣地公開質疑,軍方一些人老是反對軍艦自造,老是要外購,“是不是外購較有好處,可以到海外度假”?臺船欲借潛艇“重生”
這個被稱為“最難軍購”的潛艇采購案,為何突然死灰復燃并成為輿論焦點?田金麗認為幕后操作者正是臺船,“包括上個月傳出有多個國家有意提供德式206、209與214型潛艇,潛艇自造是臺軍確定要執行的策略和最新選項,海軍將在兩個月內爭取預算等種種傳聞,來源于某些‘立委’,這次的爭議也是‘立委’游說引發的,而這也是島內武器采購案中最為常見的現象”。
據田金麗介紹,此次成為焦點的臺灣國際造船公司,也就是成立于1977年的前“中船”公司(由基隆船廠與高雄船廠合并成立),是臺灣造船業的龍頭老大,其造船能力占臺灣總造船量的90%,造船產量曾一度躍居世界第3位。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后,受工業水平及設計能力的限制,該公司債務負擔一度超過資本總額,經營陷入最低谷。此時正值臺海軍“二代艦”建造計劃出臺,島內造船界抓住軍方欲從韓國采購的意向,在島內掀起了軍艦自造話題,“中船”最終爭取到了總價值約40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二代艦”建造業務,很快擺脫了經營危機。近年來,受困于國際和島內經濟困境,臺船再次陷入低谷,曾連續多年巨額虧損、大幅裁員,臺船這次將重新崛起的希望放到了投資更為驚人的潛艇自造上。
臺船數年前就拿出了自行建造潛艇的方案,并聯合臺灣“中鋼”公司成功開發出HY潛艇用鋼材,聯合臺塑公司拿出了潛艇需要的大型高壓容器、復雜管線和液壓系統等相關技術。
臺船還投入上千萬元,在高雄造船廠試造潛艇最重要的部位 “機艙段”,并成功造出了潛艇高抗壓力艙船殼。
臺船前董事長徐強曾表示,臺船爭取的不只是一個潛艇制造案子,還在努力推動島內造船產業聯盟,組建潛艇相關的衛星工廠體系。從工業管理角度來看,任何核心產值對末端的影響約為5倍,以潛艇案1500億元的保守估價來看,其連鎖效應所產生的產業價值幾乎無可估量,而且還將極大提升臺灣整體造船產業的產值及層次。實質自造率僅5%
對于臺灣自造潛艇,田金麗 “樂觀其成”。但她也不諱言,由于潛艇是一項高工藝、高科技、高精密的工業整合項目,島內軍工廠受限于諸多現實因素很難完成。
她披露,荷蘭“海龍”級潛艇運交臺灣時,臺海軍曾有極佳機會獲得關鍵潛艇制造能力。當時荷蘭愿將技術人員及設計方案打包轉賣給臺灣,而建造潛艇用的所謂 “紅區設備”,諸如潛望鏡、戰斗系統、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高效率電池等管制類裝備,臺灣須自行籌購解決。但臺灣根本無法獲得這些“紅區設備”,最終抱憾放棄了荷蘭提供的計劃。
而針對臺灣潛艇自造呼聲,美國海軍此前也曾派遣考察團,實地探查臺船建造潛艇的可能性。美方評估后認為,在艇體方面,臺船似乎沒問題,但缺少承造潛艇的經驗、技術與機具;而最關鍵的電機系統、航海系統、作戰管理系統、主動及被動聲吶系統與敏感的武器系統等,也必須外購。臺船實際只具備5%的潛艇實質自造率。
據了解,潛艇主要分為艇體、動力系統、聲吶系統、電子系統、武器系統、作戰綜合系統、安全系統和水下保障等8大系統。臺船只在艦體方面有一定技術實力,其他各項系統需要解決的難點都很多,何況將這些系統整合起來也相當復雜。
潛艇對安全的要求遠遠高于水面艦,美國強調,如果潛艇承造由美方全權負責,則美方會完全承擔潛艇品質;如果分攤給臺船,則無法做出這種保證。田金麗表示,對這種安全性上的擔心,也正是臺軍方排斥臺船自造計劃的關鍵。資料臺灣潛艇部隊
臺灣海軍現有4艘潛艇,組成所謂的“256潛艇戰隊”,直屬海軍艦隊司令部。
其中兩艘為編號791的“海獅”和編號792的“海豹”,均為美海軍在二戰期間建造的淡水鯉級艦隊型潛艇,如今已是60多歲“高齡”,無作戰能力,主要用作訓練之用。
另兩艘是荷蘭制造的海兩艘“劍龍”級(即改良“旗魚”級潛艇)柴電動力潛艇,分別是編號793的“海龍”和編號794的“;ⅰ,1986年下水,1988年加入臺灣海軍服役,服役時間也已超過20年。這也是臺灣僅有的兩艘具備作戰能力的潛艇。
“劍龍”級潛艇作戰系統在當年相當先進,也是全世界第一種把聲吶、射控與導航推進系統整合成單一系統的潛艇。作戰系統可在追蹤5個目標的同時,指揮3枚魚雷攻擊3個目標,而聲吶系統則能夠同時追蹤8個目標,并在海中復雜的聲波環境中過濾雜訊、發現潛艇噪音。 (編輯 整理)導報記者 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