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近日披露了臺灣當局30年前秘密偷運核原料的內幕,“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再次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這個臺灣最高軍事科研機構,現在是不是還有著極高的地位與功能?它還能不能研制核武器呢?
受到大陸試爆原子彈的刺激
對很多人來說,臺灣“中科院”是一個相當神秘的地方。它位于桃園縣龍潭鄉佳安村6鄰中正路佳安段481號,1969年7月成立。本來,臺灣已習慣于在軍事上依賴美國的各種技術援助,但1964年10月大陸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使臺當局極為震驚。蔣介石下決心發展軍事科研。1965年,他親自任命“國防部次長”唐君鉑上將負責籌建“中科院”,并撥出1.4億美元,全力進行臺灣核武器及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的研制和生產。經過4年的籌備,“中科院”正式成立。
在“中科院”選址過程中,還有一段小插曲。蔣介石原本希望把“中科院”設在臺北市內,但負責組建的唐君鉑卻看中了距離臺北市西南40多公里的桃園縣龍潭鄉,認為此處人口不是非常密集,利于保密,也便于試驗失敗時進行人口疏散和封鎖消息。同時,龍潭的名字還暗含“中科院”吸取各方精華,是臥虎藏龍之地。在唐君鉑的反復勸說下,蔣介石只好同意,從此“中科院”就一直在此地扎根,幾十年沒有挪窩,現任“院長”為海軍中將龔家政。
聚集島內科技精英
據了解,“中科院”占地300多公頃,分為專業機構和幕僚機構兩大部分。專業機構包括6大研究所和4個中心,6大研究所分別為航空研究所、導彈火箭研究所、資訊通信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光電研究所和電子系統研究所;4個中心分別為系統發展中心、系統維護中心、系統制造中心和資訊管理中心。同時,“中科院”還在屏東縣恒春九鵬(臺灣島最南端)建立了新武器試驗基地。
作為臺軍科研重鎮,“中科院”聚集了島內大量科技精英。該院有科研人員6300人,技術人員8500人,其中軍職占1/3,文職占2/3,基本上都是從臺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和交通大學等重點研究所里招收,相當一部分是“國防獎學金”獲得者。臺當局為了強制科技人員為軍隊服務,規定獲得該獎學金的研究生畢業后必須到“中科院”服務4年。在這種情況下,“中科院”可謂人才濟濟,擁有博士學位者1600多人,碩士學位者9000多人。每年當局為維持全院正常運作和公開研究所撥的經費就在100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以上。不過,臺當局為了嚴格保密,一直不允許“中科院”人員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994年,該院為了落實李登輝借民生產業技術的發展,支持軍品開發的政策,才有一些論文公開發表。
研制核武器內幕被曝光
多年來,“中科院”為臺軍研制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不過,為了保密,該院對外僅透露“經國號”戰機、各型地對空及空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各式雷達、指管通情與信息防護系統等由其研發,其中以“經國號”戰機最為有名。美臺“斷交”后,蔣經國指示“中科院”研發自己的戰斗機。20世紀80年代,編號10001的第一架先導機在臺中清泉崗基地展示,正式命名為“經國號”戰機。1994年12月,第一個“經國號”戰斗機中隊正式成軍。
相關資料顯示,“中科院”的研發還遠不止于此,臺軍曾經企圖研制的核武器就是由“中科院”牽頭的。1988年,隸屬于“中科院”的臺灣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協助下,叛逃到美國,將其掌握的臺灣研制核武器內幕全盤托出。原來,“中科院”成立之初,就在加拿大核能公司的幫助下興建了“臺灣研究反應器”,同時修建了一家加工天然鈾的工廠和一個钚化學實驗室。美國中情局的一份解密文件也稱,“60年代中期到1973年,臺灣官員曾秘密到西德,企圖獲得西門子公司的反應堆及核燃料再處理設備,為中科院提供用以提煉制造核武器的鈾”。
人才流失相當嚴重
近年來,“中科院”有了很大變化。1994年,該院進行了一次重大改組,當時李登輝已經初步掌握政權,但對軍方的控制還未能得心應手,所以將目標對準“中科院”。表面上是借民生產業技術的發展,支持軍品開發,實際上是讓“中科院”的研發過程可以被軍方以外的機構監督。像“經國號”戰機研制成功后,全部轉到了另外成立的漢翔公司來從事制造保養等工作。曾是“中科院”最重要研究機構的核能所,也在“張憲義叛逃”后分散隱藏在其他研究所內,以掩人耳目。現在的“中科院”只是“國防部軍備局”下屬單位,“院長”為中將,與當年直屬“參謀本部”、負責人必須是上將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這導致科研人員嚴重流失,據島內媒體報道,“中科院”人才近年來紛紛跑到韓國,幫助其發展自制戰機。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