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課審大會”29日選出15篇高中文言文,連戰祖父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序》被替換。(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中國臺灣網10月30日訊 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昨天(29日)續審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近中午時選出15篇選文。過去長期存在于教科書中、由連戰祖父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序》遭指內文有歧視少數民族的用語,被宣判“出局”。連勝文對此表示,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百年前臺灣的狀況是“莫須有的罪名”,他質疑這是蔡英文當局想要“去中國化”的做法,連強調臺灣本土史料的文章,只因為用大中華史觀就要被剔除,那很令人遺憾。大陸專家指出,《臺灣通史》詳細論述了臺灣同胞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關系,臺當局利用課改否定《臺灣通史》,主要目的就是否定“臺灣屬于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史實,政治后果非常嚴重。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在10月15日的“課審大會”中,研修小組提出15篇推薦選文,“課審委員”對其中的《臺灣通史序》、《諫逐客書》及《鴻門宴》等多篇文章均有意見,因此決定昨天再討論一次,最后僅《臺灣通史序》被舍棄。
15篇推薦選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根據記載,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他,并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橫基于先人家教啟蒙及臺灣為日本所占的雙重動機,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臺灣通史》,為有關臺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臺灣通史序》是這本書的序文。
據報道,《臺灣通史序》從2006年起就列入教科書中,提到日本人統治下的民族意識,說明當時臺灣的定位,對于當時臺灣歷史也有多元呈現。連橫寫這篇文章是要讓“臺灣人知道臺灣事”,內容相當好,過去得到不錯評價。
“課審會”昨天將《臺灣通史序》從高中語文推薦選文中拿掉,理由是文章中提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撫番”,不但是以漢人觀點看待少數民族歷史,而且有歧視少數民族之嫌。
臺當局29日召開“課審大會”。(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時報》發文指出,日據時代,普遍以漢人觀點來看待少數民族,這是歷史事實,不會因為教科書不教就消失。如果將那個時代漢人稱呼少數民族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損失,也不利于少數民族了解他們的過去。
文章指出,現在是民進黨執政,連橫是連戰的爺爺,教科書拿掉《臺灣通史序》,外界難免產生“政治清算”的疑慮,若進一步衍生社會對立,非臺灣之福。
連戰。(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據《中國時報》報道,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質疑,“課審委員”不夠了解連橫在撰寫《臺灣通史》時的心志。當時是日據時期,連橫是為了民族精神而寫的,這本書也替臺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絕對不是要去污蔑少數民族,指控《臺灣通史》時前應該先深入研究當時的時空環境以及創作背景。
丁遠超表示,《臺灣通史》代表著臺灣的歷史,“教育部”作為當政者,考證要有依據,如果是為了“去中國化”拿《臺灣通史》開刀,不僅令人無法接受也感到可恥。
連勝文痛批蔡當局“去中國化”。(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據“東森新聞云”報道,身為連橫曾孫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昨受訪時指出,《臺灣通史》成書時呈現數百年前的臺灣狀況,若以現在標準評斷臺灣數百年前的情形,歧視少數民族“豈不是莫須有的罪名”。他認為,如果連《臺灣通史序》都因為大中華史觀被刪除,那么就也足以證明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的態度多么明顯,“如果要‘去中國化’,就正大光明一點,不要這樣遮遮掩掩。”
《臺灣通史序》被替換也引起島內教師的反對。據《中國時報》報道,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歐陽宜璋表示,《臺灣通史序》開頭用12個字就蓋括臺灣歷史,不只講歷史,文學性更高,極受歡迎的云門舞集《薪傳》,和胡德夫的《美麗島》,就是以《臺灣通史序》的原文展現舞蹈音樂之美。她認為,選文不該以政治考量,讓臺灣最經典的歷史文學被消音。臺灣師范大學語文系教授徐國能則認為,時代在進步,不能因為某個時代的文章,不符合現代的想法,就把眼睛蒙起來不去看。拿掉此篇,假裝歷史不存在,簡直不可思議。
臺灣退休老師手拿標語抗議,指刪減文言文比率是教育自宮、自殘。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指出,《臺灣通史》是臺灣發行的第一本史書,詳細論述了臺灣同胞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關系,是從根本上對“臺灣地位未定”、“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等種種謬論的否定,“臺獨”分子一直將之視為眼中釘。《臺灣通史序》被拿出教科書,就是臺當局利用課改來否定《臺灣通史》,主要目的就是切斷臺灣同胞和大陸血脈相連的根,否定臺灣屬于中國一部分的歷史史實。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連橫的《臺灣通史》能夠增強臺灣學生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臺當局此舉是明顯的“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標志,這對未來臺灣年輕人的教育非常不利,會使他們對歷史更加模糊,對兩岸關系的真實認知更加扭曲,政治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學者認為,臺當局此舉對臺灣青少年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也認為,這是又一個“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動作,想要用切香腸的方式來推動“漸進臺獨”。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經濟平臺執行長唐永紅表示,臺灣當局從文化交流方面推動“去中國化”,欲以臺灣為中心,重樹臺灣歷史和臺灣歷史觀。去掉《臺灣通史序》就是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協助,在文化教育方面,以柔性的方式施行“臺獨”,這是臺當局長期推進的一件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褚靜濤表示,連橫抱著對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寫下了《臺灣通史》,這篇序文在臺灣可謂家喻戶曉。臺當局如今為了“去中國化”、消除臺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把這篇文章從教科書中去掉,對臺灣青少年是一個很大的傷害。這樣的做法倒行逆施、不得人心,最終會受到臺灣民眾的強烈抵制。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中國臺灣網資料圖)
此前,臺當局也因降低高中文言文比例而引發外界批評。在9月13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針對“文言文比例爭議”一事表示,島內的多數輿論都認為,這實際上并不是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島上的一些勢力在文化和教育領域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其實質就是要“滅其文”、“滅其史”,最終來一點一滴的去磨滅深刻在臺灣社會,特別是臺灣年輕人心中的中華文化的痕跡,讓臺灣的年輕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系,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的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中國臺灣網 李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