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聯想集團今年10月1日完成對美國IBM86服務器部門的收購。隨著聯想集團此一收購行動,已經成為臺灣服務器供貨商的亞軍,因而引發了資安問題的疑慮。 (中新社資料照片)
目前臺灣再一次陷入劣質食用油風暴,加上工作時數領先全球、薪資多年難漲、物價上漲令人膽顫心驚、育兒及教育負擔沉重,全臺上下生活壓力沉重,升斗小民民眾在食不安、住不安的環境下,“小確幸”受到挑戰。
臺灣薪資倒退 潛伏通縮危機
《華爾街日報》在上周指出,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物價普遍下跌、經濟反彈力道不足,以致美國、日本及歐洲央行無不采取量化寬松政策來對抗通縮;而這股通縮正擴散至新興市場。此外,美聯儲將于本月結束購債計劃,通縮情況可能益形惡化。無獨有偶,摩根斯坦利亦提出警告,亞洲發生通縮的風險最高。
有經濟預測大師雅稱的哈利?鄧特二世在其暢銷書《2014~2019經濟大懸崖》中大膽預言,臺灣須做好面對大通縮來臨的準備。
臺灣《中國時報》27日發表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墻的評論說,臺灣食安風暴不斷,民眾對物價的抱怨又未曾停歇,通縮的論點似乎與民眾感受到物價上漲背道而馳。那么,臺灣究竟有沒有通縮的危機?作者列舉出了幾個觀察指標。
一、人口紅利漸漸消失:臺灣地區因少子化及老齡化情況日趨嚴重,在2020年將由“人口紅利”進入“人口負債”。屆時,民間消費將呈停滯現象,通縮亦隨之而生。這與哈利?鄧特二世在書中的論點不謀而合,值得警惕。
二、實質薪資倒退16年:長期低薪是產業與教育結構改變所衍生的后遺癥。日前受邀來臺演講的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也點出臺灣競爭力問題出在薪資太低,這表示產業競爭力沒有提升,產業長期發展表現在企業競爭力提升及薪資上漲,薪資長年不漲,消費內需就難以成長,最終導致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停頓。
臺灣近10年的民間平均消費成長率僅2%左右,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也較1981年至1991年、1991至2001的20%至24%為低,如去年的躉售物價指數更為負成長。但過低的物價指數年增率通常是通縮的前兆,結果會迫使薪資停滯不前,不得不慎。
按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定義,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連續兩年出現負成長,經濟活動將出現明顯減緩,嚴重者將長期低迷。而就學理上而言,適當的物價上漲率有助于經濟成長。無奈這幾年來,“什么都漲,就是薪水不漲”已成為時下民眾的口頭禪,臺當局為消弭民怨而壓抑物價,再加上民眾不愿消費、企業獲利減少,不敢投資及加薪聘人;長此以往,臺灣恐將步入通縮的懸崖。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