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家叫做“正義”的油廠,日前又被抓包,賣的卻是沒正義的產品。已經中過槍的太陽餅家老板,大嘆“好家在”,因為事先發現油廠上頭的大老板,自己都不用旗下的油品。苗頭不對,趕緊退貨,躲過了二度中槍的噩運。那太陽餅怎么做?餅家老板說,他們已經改用自榨豬油業者的油。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0日發表評論三把火,最下游直接找到最上游,臺灣油品工業的無政府狀態,一至于斯。
臺灣自從去年“黑心油”事件爆發,臺當局換了一任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到了月前,“餿水油”風云再起,“食藥署長”和“衛福部長”雙雙下臺。遺缺都還沒有補人,“飼料油”問題接踵而至。不僅GMP的認證機制早就失靈;保證“貨架上已經找不到不合格豬油產品”也已證明破功。之前油廠老板們還出來鼓吹“良心”云云,現在消費者大概都認命,這行業的良心,根本就在攙混的油槽里淹沒了。
其實,陸續出事的大廠,島內市占率往往都在幾成以上。這種犯行的規模,要換成其他行業,當局早就以“擾亂金融秩序”、“維護股市權益”等等大帽子,進場干預乃至接管了。所以食安問題,從政治的ABC開始,就天生矮人一截;換個“署長”或“部長”,大概力道已經到頂了;要臺當局再投入成本,或許很多人都覺得殺雞在用牛刀了。
想想看,一樣都是油,為什么燃料油就有公營的“臺灣中油”在操盤,食用油卻是放任市場在那里擺爛?說穿了,不就是利之所在與否嗎?前者有經濟規模可言,后者又沒有立即吃死人的風險。所以“分廠分照”等等構想一出爐,第一個反對的,竟是行政部門。小廠活不了,當然言之成理;但砸成本搞好食安,或許更使相關“部會”感到為難吧!臺灣是有“王法”的,不過先要看成本,這就是臺灣油品無政府怪象的源頭了。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