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包袱鋪,漲薪也沒用!我是既沒有年終獎也漲不了工資的大侃子~今天咱就來聊聊“錢”途那點事兒。
提問:若老板要給你漲薪的話,你高不高興?
再問:若漲薪后你的日子依然過得緊緊巴巴咋辦?
三問:若漲薪后物價也漲了的話,你是想笑還是想哭?
侃爺這直擊心靈的三次叩問,各位還受得住嘛~
雖然侃爺漲薪無望了,但相信還是有不少小伙伴對明年的薪資持樂觀態度的,就連對岸的同胞明年都將漲薪差不多1000元(新臺幣,下同)呢!然而,“杯具”的是,不管是勞方還是資方,對于臺當局拍板兒的漲薪方案都不滿意,這兩天甚至出現了資方提議漲薪到30K的方案。
臺灣一家面膜公司的老板20日在“公共政策網絡參與平臺”提議,要求“下一次基本工資調漲為3萬元且往后需隨物價指數調漲”。若該提案能得到5000網友附議的話,臺“勞動部”便會依相關程序回應喲。
如果大家沒有忘記的話,8月份的時候,臺灣有關部門已經把民眾的基本工資從月薪2萬1009元、時薪133元,調漲至2萬2000元、時薪140元了,該措施將于明年元旦正式執行。當時除了勞方的不滿外,資方也是怨聲載道,但沒想到這次竟還會有資方提議漲薪到3萬。
提議者談到根據2016年“主計處”的統計資料,臺灣人均GDP為22540美元,但臺灣民眾卻沒有如此的薪資待遇,他認為“其勞動成果已被剝削”;還指出,若沒加入“隨物價指數調漲”的說明,薪資將會被通貨膨脹所抵消。
提案更寫道,臺灣低薪問題已嚴重到間接造成了少子化問題產生,因為薪水少了民眾都不敢生育了。而往年的基本工資調漲都無法有效解決困境,故才會提議一次大幅拉高基本工資至3萬元,“屬合理甚至還過少”。
要知道,在22K方案確定前,身為勞方代表之一的臺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莊爵安就提出過,最低工資的產生必須以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支出乘以就業撫養比方可得出,故而基本工資需由2萬1009元加薪至2萬7111元才算合理,但最后的結果僅是增至22K。那此次30K的提案又是怎么得出的呢?
提議者解釋說正是參考了臺灣產業總工會主張的算法才得出的,“既然工資該調高至27000元以上才合理,那我再多3K用來當作急難準備金”。他更列出了基本工資調漲至30K的6大好處:
1. 增加稅收;
2. 勞工薪資增加消費力才會變好(內需增加);
3. 勞工日后的勞保領的也會變多,且可延后勞保的破產日期;
4. 領基本工資是通常都是經濟或社會弱勢;
5. 外國企業的挖角成本變高也可以減少臺灣人才外流;
6. 基本工資的調漲會帶來薪資板塊的移動。
臺灣網友對此也是各抒己見,看法不一,支持者認為早就該漲了,“只有奴性人才會不贊成這個提案”;
反對者說,薪資漲了的話物價也會漲啊,更何況勞資雙方還有“一例一休”的“挾持”,還是不要漲薪了;
也有人將矛頭指向了身為資方的提案者,“老板要賺錢當然要跳出來說話”;
還有人調侃:反正機器人時代快來臨了,就多給人力漲點錢嘍;
更有人表示3萬根本不夠,“18年前(臺灣)大學畢業生起薪就有3萬了”!
面對一些網友的冷嘲熱諷以及各種“不看好”、“不可行”的聲音,面膜老板表示,他身為資方愿意來提案,但如果最后連附議都沒通過,未來酸民就別再吵基本工資漲太少,“我,資方,幫你們爭取調漲基本工資到30K的附議,你們勞方都能吵成這樣,往后你們有啥資格在酸基本工資漲太少?”
更針對“物價上漲”的質疑直言道,臺灣勞工心態很奇怪,討論著基本工資漲到3萬物價會調漲,但這根本不是勞工該煩惱的部分,“因為物價的調漲不是你能干預的,有能力漲價的只有資方。”還說,既然勞工只能被動接受資方漲價,那現在擔心這些有何意義?從“油電雙漲”到“一例一休”,物價漲了不少,“你的薪資漲了嗎”?
的確,近年來臺灣低薪問題愈發嚴重,之前臺灣曾有數據顯示,全臺有129萬人的薪水介于22k到23k之間,低薪族人數已破百萬;而在基本工資多次調升后,目前臺灣民眾平均月薪(經常性薪資)仍低于3萬元的還有超過83萬人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青年勞工。
當蔡當局為漲薪至22K而沾沾自喜,覺得已是“大發慈悲”時,大陸一般大學的應屆畢業生起薪就是近2.3萬了!
當已工作幾年卻賺不到3萬的臺灣青年沉浸在鹵肉飯沒有漲價的小確幸里時,大陸已經有應屆畢業生拿著起薪近5萬的工資計劃著去夏威夷沐浴在陽光里了!
其實,臺灣早已過了低人力成本加工的時代了,也曾經歷過經濟起飛的高薪資輝煌歲月,如今的22K甚至只是30年前部份臺灣社會新鮮人的起薪。而如今,臺當局幾次對基本工資那1%-3%的“微調”,于勞工而言恐怕真的就是一天多一顆茶葉蛋而已,當然,也許過不了多久,“吃不起茶葉蛋”的慘狀將真實上演,只不過主角不是大陸而是臺灣。
這也難怪有網友建議,有能力的人還是離開臺灣到外面打拼吧。
更有臺灣網友直言,讓蔡當局“維持九二共識”,與大陸“共同努力發展經濟”。
想當初,蔡英文在競選時承諾要照顧勞工,也答應要提振臺灣經濟,如今一年多了,蔡當局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臺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