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斗超10年才取得的資格,蔡英文一上臺就丟了)
蔡英文最近有點著急上火。她連續用英語、日語在社交網站上發文達11條,呼吁將臺灣納入即將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WHA)。
在政知局看來,蔡英文著急是應該的,這是臺灣連續8年參加世界衛生大會之后首次被拒。而這是她上臺的第一年。
為什么被拒?國臺辦說,臺灣地區今年不能參會的責任完全在民進黨當局。外交部說,在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前提下,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參與全球衛生事務作出了妥善安排。
這話的意思不難明白。
8年受邀后首次被拒
今年是第70屆世界衛生大會,會議將于5月22日到3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5月8日是WHA網絡報名截止日期。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是在報名截止前3天向臺灣發出邀請函,而今年一直到報名截止,臺灣地區都沒有收到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邀請函。
從2009年開始,臺灣地區連續8年以“中華臺北”的名義、觀察員身份、以接收邀請函的形式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為何唯獨今年沒能收到邀請?
政知局注意到,國臺辦早在報名截止日期前就曾談過這個問題。
早在4月26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臺灣參與國際活動,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來做出安排。現在兩岸協商機制停擺原因何在,大家都很清楚。
報名截止日當天,國臺辦的回應更清楚。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說,民進黨政府迄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臺灣與會的前提和基礎不復存在,延續8年的有關安排難以為繼。
在等待期間,蔡英文表現出了自己的焦急情緒,她沒有就國臺辦發聲作出回應,而是通過社交媒體喊話:不應以任何理由排除臺灣參加今年的WHA,臺灣對全球衛生扮演“重要角色”等等。臺灣當局還提出,被拒“影響臺灣人民的健康權利”“國際衛生防疫缺口”。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對此給出有力回應:在《國際衛生條例(2005)》框架下,臺灣地區同世衛組織和各國的信息交流是暢通的,機制是完善的。臺灣地區的醫療衛生專家可以參加世衛組織的相關技術會議,有需要時世衛組織專家也可以赴臺灣地區進行指導。這些安排確保了無論是島內還是國際上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臺灣地區均可及時有效應對。
曾為觀察員資格奮斗超10年
說起來,臺灣能以觀察員身份去參加世衛大會,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曾為此努力超過10年。
據政知局了解,臺灣當局從1997年開始就積極尋求成為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陳水扁上臺后,繼承李登輝的主張,不斷推進“臺獨”,同時也每年都向聯合國大會提出“參與聯合國案”和參與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的要求,甚至在2008年就是否加入聯合國問題舉行全民“公投”,但都以失敗告終。
這件事出現轉機,始自國共兩黨交流“破冰”。
2005年,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首次代表國民黨來訪大陸時,提及臺灣參與世衛組織活動的必要,獲得大陸的善意回應。同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再次提出參與世衛組織,隨后發布的胡連公報明確寫著:兩岸恢復協商后,可以討論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并“優先”討論參與世衛組織活動。當年5月,中央政府就與世衛組織秘書處達成《諒解備忘錄》,表示考慮到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意臺灣參與世衛組織的信息交流活動。
事情真的出現“曙光”是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新上臺的馬英九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也多次就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提出要求。
在此情況下,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對于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2009年4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致函臺“衛生署長”葉金川,邀請葉金川率團,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名義,使用觀察員身份,出席5月18日至27日的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
獲得資格曾在島內引起很大反響
此事當時在臺灣引起很大反響,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行政院長”劉兆玄、“衛生署長”葉金川等一致認為,這是兩岸關系改善的結果,認為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并且是質的突破。
臺灣想要獲得觀察員資格為何這么難?政知局首先介紹世界衛生大會。它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它一般于每年5月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并由所有194個會員國派代表團參加。其主要職能是決定世衛組織的政策。
而世衛組織是聯合國專門機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成為其成員。世界衛生大會系世界衛生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及世界衛生大會《議事規則》等的規定,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不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也不能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中國臺灣網評論指出,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具有國家主權,不是聯合國及其機構組織,否則會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錯誤觀念。就算美國、日本對臺灣持以支持態度,但成為觀察員須由世界衛生大會秘書長裁決或者由全體會員過半贊成。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世界衛生大會議事規則》第3條第2款中對觀察員的有關規定:“秘書長可邀請已提出會籍申請的國家、已代為申請為準會員的領地、已經雖經簽署但尚未接受組織法的國家,派觀察員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的會議。”
嚴格來看,臺灣要成為WHA觀察員的空間也不大,但經過兩岸的溝通和協商,2009年,最終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促成了經由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致函臺灣邀請的方式,讓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世界衛生大會。
臺灣如何獲得國際空間
很多人關心,臺灣都是如何參與到國際組織中去的?
政知局先帶大家看組數據:截至2014年底,臺灣參與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共有61個,其中以會員身份參與的有40個,以觀察員或其他身份參與的有21個。這些數字看來不小,但實際上,根據國際協會聯盟出版的《國際組織年鑒》第48版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各種類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和機構有7608個,臺灣參與61個,參與率為0.7% ,其中,30%為全球性國際組織,30%為區域性國際組織,而且90%為非政治的專業性、功能性組織。
為何參與率這么低?原因很簡單,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是不能夠參與以主權國家為資格要件的國際組織的,只有該組織章程規定國家以外的地區也可以某種形式參與,臺灣才有參與的可能。在兩岸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活動中,“非主權實體”都有一定的參與空間。
前述臺灣能夠參與的國際組織,主要是以四種身份露面的:“地區實體”、“地區經濟體”、“臺澎金馬單獨關稅區”、“漁業實體”,參與的個數分別是49、14、7、8。例如,臺灣是以“臺澎金馬單獨關稅區”身份參與世貿組織的。此外還有20個組織臺灣是以“法律管轄區”、“金融情報中心”、“非主權區域”等身份參與。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臺灣也有以“國家”身份參與的12個國際組織,但這些組織一部分由臺灣在中美洲的“邦交國”主導成立的,如中美洲銀行、中美洲議會、中美洲統合體;部分是臺灣出資主導成立的,例如亞洲生產力組織。這些組織基本上都是國際影響力微弱且中國沒有參與的地區性國際組織。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曾潤梅歸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模式,認為主要有5種模式。分別是“奧運模式”、“國際科聯模式”、“地區經濟模式”、“漁業實體模式”、“逐年邀請模式”。
“逐年邀請”模式也就是我們前面大篇幅講到的WHA模式,算是處理臺灣與國際組織的創造性方式。這種模式下,必須組織方每年發出邀請函臺灣地區才能夠參與。除了WHA外,臺灣加入國際民航組織也是如此,身份也是觀察員,這一觀察員身份也是經過兩岸溝通,以及中國政府與國際民航組織的多次協商才爭取來的。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