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重慶舉行的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合作重慶峰會上,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表示,臺灣“新南向”政策與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多有重疊,與大陸保持良好的互動是臺灣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前提。
臺灣當局今年9月初宣布,“新南向”政策推動計劃正式啟動,2017年度編列預算新臺幣42億元,幫助臺灣廠商拓展商機,主要目標市場為亞洲及大洋洲18個國家。在殷存毅看來,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相比,雖然兩者在地域上有很多重疊,但局限性明顯。
首先,在目標上,大陸愿景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全方位的共同體,而臺灣則提出的是“經濟共同體”。其次,在經濟與產業方面,大陸以基礎設施、通信聯結、產能輸出、資源共享等為特點,而臺灣還是以制造業投資和貿易為主。最后,在推動執行和保障能力方面,大陸體制機制健全,政策力度較大,這是臺灣不可比擬的。
殷存毅指出,臺灣產業特點和企業能力有助于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生工業,形成與大陸投資項目的互補。大陸也表示過愿意“為臺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但在兩岸沒有政治基礎或沒有互信的前提下,這變得很困難或不可能。
殷存毅說,臺灣作為一個經濟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拓展經貿機會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新南向”視為“脫陸入世”的路徑,甚至是與大陸對抗的策略,是不可能有前途的。臺灣當局如果認為不與大陸保持合作協商,就可以在東盟、南亞和大洋洲順利推動“新南向”,是對當下亞太地區安全與經貿格局的忽視。“舊南向”就是前車之鑒。
殷存毅強調,臺灣經濟發展需要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與大陸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則是臺灣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的前提,這需要兩岸和平發展政治基礎的支撐。(記者 劉相琳)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