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深化融合發展 拉近心靈距離——“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一年間
2015年5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率團來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手握在了一起。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第一次會面。
在這次會面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應“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并就此提出5點主張。一年來,盡管島內風云變幻,兩岸關系面臨嚴峻挑戰,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運籌帷幄,以卓越的戰略定力與戰略自信,不斷推動兩岸關系巨輪沿著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破浪前行。
鑒往知來,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是歷史必然
1958年的一個深夜,在廈門何厝香山上一座碉堡中,年輕的福建前線廣播電臺播音員陳菲菲正在整理對臺廣播的錄音帶。突然,“轟”的一聲巨響,從金門打過來的一發炮彈在碉堡旁炸開,彈片從她身邊飛過,打壞了很多唱片。
“走出碉堡一看,爆炸點離窗口不到一米,幸好有防護鋼板擋著。”如今年過八旬的陳菲菲老人,回憶起那段經歷猶覺后怕。
在海峽兩岸隔海軍事對峙的那段時期,廈門、金門成為最前線,兩岸分別在廈金前線設立廣播站,隔空唱起了“對臺戲”。兩岸喊話的內容針鋒相對,陳老印象最深的是,對岸攻擊我們“人民很窮,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吃香蕉皮”。她聽了非常氣憤。
老人當時怎么也想不到,整整50年后的2008年,她會和曾在金門從事對大陸廣播的臺灣同行結識,并成為好姐妹。也就是在這一年,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大陸赴臺個人游啟動……離當年前線不遠處,已建成大陸唯一對臺交易免稅市場--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這里每天吸引數千名游客,賣得最火的是金門防空洞里釀出來的高粱酒,還有用“共軍”炮彈片制成的金門菜刀。
陳菲菲老人的故事是幾十年來兩岸關系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快車道”,昔日緊張對峙的軍事前線,如今變身成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兩岸交流的深度、廣度、密度,都有了顯著提升。
十八大以來,面對兩岸關系的新變化、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了“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一新理念。他在會見朱立倫時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兩岸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當前和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可行路徑,也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目標。”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說,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當下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結、未來兩岸資源整合的需要這三個坐標來看,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水到渠成,更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說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是一曲交響樂,那么去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就是其中激動人心的華彩樂章。
“透過歷史風云變幻,可以深切體會到,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在會面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情深意長,對兩岸命運共同體做了最好的詮釋。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表示,此次會面將兩岸交流互動提升到新高度,邁出了兩岸高層互動往來的關鍵一步,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開辟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前景。
回顧那一刻,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感慨萬千。他說,兩位領導人握手互動的場面那么溫馨,給人一家人的感覺,“這正是兩岸同屬命運共同體的表現”。
相向而行,兩岸命運共同體逐漸成形
2015年9月21日,一個改變了臺胞廖惠卿生活習慣的日子。上午8時40分,她帶著父母從金門乘坐第一班“金星號”到達廈門。上岸后,她用新辦的卡式臺胞證順利通關。“舊證每三個月辦簽一次,要填表、排隊、繳簽注費,很不方便。”廖惠卿說,“卡式臺胞證不用簽注,還可以自助通關、刷證坐高鐵,方便多了。”
從這天起,大陸全面實行卡式臺胞證,已累計簽發1700多萬本的紙質臺胞證停止簽發。當年7月,大陸方面已正式實施臺胞來往大陸免簽注政策。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總量達985萬余人次。其中臺灣居民來大陸549萬余人次,他們都將成為新政策的受益者。一張小小的卡證,折射出兩岸命運共同體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在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政宏看來,《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是去年最具“含金量”的惠民新政。
“協議的最大紅利,就是避免‘一頭牛被扒兩次皮’”。李政宏說。根據臺灣財政部門的預測,協議簽訂后,大陸臺商每年可省下的稅金將高達39億元新臺幣。這一普惠性新政再次凸顯大陸方面為臺商創造良好營商環境的誠意與善意。
4月25日,在全國臺企聯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張志軍表示,國臺辦將結合大陸“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全面實施,積極協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和以適當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和創業,切實維護臺商合法權益,營造臺商在大陸投資興業的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時強調:“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宗旨。”這番擲地有聲的話語,揭示了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根本路徑。一年來,大陸方面積極推動兩岸各項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一年來,兩會協商頻傳捷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紫金山峰會等各領域、各層級交流活動如期舉辦,北京、上海、江蘇等地21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掛牌,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行業領域、地域范圍及經營條件進一步擴大和放寬。
“惠及臺灣同胞的貼心政策,使兩岸同胞的前途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兩岸關系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說。
“80后”的臺灣新中華兒女學會理事長王炳忠說,大陸方面持續釋放的善意和實在的政策,相信將幫助更多臺灣青年“西進”,并真正找到人生事業的未來,“在我看來,這就是最直觀也最具吸引力的‘兩岸命運共同體’”。
心靈契合,兩岸命運共同體引領未來發展方向
“愛你在我的青春里,迢迢千里都無法阻擋我來尋你。愛你在我的生命中,我身體的翅膀將呵護著你一同飛翔……”每年夏天,一曲《仲夏的希望》都為兩岸大學生激情傳唱。一項由臺灣師范大學發起、兩岸高校共同主辦的“孔子行腳”支教公益行動,旨在為偏遠地區學生進行暑期輔導,迄今已舉辦六屆,每年都吸引數百名兩岸及港澳青年學子熱情參與。
臺師大學生謝松翰至今仍記得他在北京平谷區老泉口村支教的日子。“第一次走進北京郊區的山區,那里的孩子特別需要關心與陪伴。”他和大陸同學為孩子們進行一對一的輔導,還安排了“傳統文化”“藝術之美”和“趣味活動”等課程,為孩子的人生點亮一盞明燈。他說,支教的這一周是他畢生難忘的經歷。
與支教青年不同,27歲的臺商“創二代”孟憲霆從另一個角度體會著兩岸青年心靈的接近。本科就讀于廈門大學的他,2012年畢業后接手父母在福州創辦的兩岸金橋(福建)就業訓練機構。這幾年,公司除了為臺灣同胞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更努力為臺灣青年赴大陸就業提供各種服務。
“臺灣年輕人隨時隨地都在尋找機會,也愿意來大陸闖一闖,只是找不到入口。”孟憲霆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了解大陸。
“一個人會懼怕,是因為未知。如果我們告訴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將面臨什么情況,可以用什么方法應對,就能打消他們的‘登陸’顧慮。”孟憲霆說。
2016年春節到來之際,臺灣南部地區遭遇強震,117名同胞罹難。災情和同胞安危時刻牽動著大陸民眾的心,大陸各界紛紛伸出援手。中華兩岸勞動關系發展協會理事長姚江臨說,在“5·12”汶川地震的時候,協會給大陸送去救援物資。這次臺灣發生地震災害,四川省總工會立即打電話過來,問需不需要援助。
2016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攜手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表示,我們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同臺灣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共享發展機遇,攜手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則提出“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學習、就業、創業等提供更加豐富的機遇,更加優質的平臺。
“這意味著,即使在目前兩岸關系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如何讓兩岸民眾心靈距離拉近,實現‘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產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向心力、同心力,仍是大陸領導人念茲在茲的問題。”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說。
兩岸同胞同文同種,有著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有著共御外侮的烽火記憶和同飲慶功酒的壯懷激烈,更有著民族強盛、家國振興的共同夢想。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同心干。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戮力同心,排除一切干擾,沿著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正確道路奮勇前行,中華民族一定會迎來偉大復興的明天!(查文曄 趙博 齊湘輝 許雪毅 許曉青 付敏)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