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提出“大膽西進”到之后的“大膽開放”,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先生一直以富有戰(zhàn)略眼光而在島內受到推崇。4月2日,《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他位于臺北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專訪。許信良告訴記者,“臺獨”從來就不是民進黨建黨初衷,“獨派”力量也不是民進黨主流。面對去年“九合一”大勝后民進黨內出現的某種想繞開兩岸政策的僥幸心理,他直言,蔡英文主席和民進黨必須調整兩岸政策,這是民進黨執(zhí)政的責任,不只是為了2016年選舉,更為了兩岸長久關系。
“臺獨”不是民進黨主流價值
環(huán)球時報:民進黨一直被貼上“臺獨黨”的標簽。“臺獨”是民進黨的建黨初衷嗎?
許信良:民進黨的全稱叫民主進步黨,甚至沒有“臺灣”兩個字。可以說,它是臺灣民主運動的產兒,建黨的動能以及奮斗的目標就是在臺灣實現民主,用進步的價值觀念帶領臺灣、治理臺灣。
早在日本統治時期,臺灣就出現了民主運動,一些左派人士提出“臺灣獨立”主張。可以說,臺灣民主運動中的“臺獨”理念只是反日本殖民統治的一部分,跟當時全世界的反殖民斗爭是同樣的訴求,完全沒有跟中國分離或者敵對中國的成分。當時提出這些主張的人是臺共,后來不少人跑到中國大陸成了共產黨黨員。一般臺灣人也完全沒有與中國大陸分離的意識,日本戰(zhàn)敗后,國民黨軍隊到臺灣接收時,受到臺灣人民熱烈歡迎,當時的歷史記載非常清楚。
而“臺獨”主張后來繼續(xù)下來,并含有分離意識和敵對大陸的成分,國民黨統治要負最大責任。因為國民黨不把臺灣人民看作同胞,而是當成被殖民者一樣,國民黨接收臺灣沒多久,便發(fā)生了“二二八事件”。那個時候臺灣人民提出的訴求只是民主和高度自治,而不是分離。1949年國民黨撤到臺灣后,政治上進行20多年的“恐怖統治”和“戒嚴統治”,經濟上帶來的200萬人又嚴重擠壓臺灣人的生存空間,“臺獨”理念開始具有反中國和反大陸人的成分。與此同時,“二二八事件”后被通緝的人中,左派人士跑到大陸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還有一些非左派跑到香港、日本和美國,成立臨時政府。他們以留學生為主,在海外發(fā)展獨立運動,不過沒什么行動,屬于知識分子一種思想運動。
可以說,這些人和民進黨并沒有關系。民進黨的建立,來自上世紀70年代我們這一代發(fā)起的臺灣民主運動,后來發(fā)生“美麗島事件”,國民黨開始鎮(zhèn)壓,大部分民主運動的領導人被抓或判刑,80年代更年輕一代繼續(xù)反抗,辦雜志宣揚民主,參加地方選舉。1986年民進黨成立時,基本上是由這兩種人組成的:一是選舉出身的政治精英,二是從事理論宣傳的意識精英。當時一些主張統一的人也加入民進黨,像費希平是跟著國民黨到臺灣的老“立委”,他差一點當選民進黨第一任主席。應該說,民進黨當時完全是不排斥統一的,沒有獨立的訴求。
環(huán)球時報:民進黨為什么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臺獨黨綱”?
許信良:通過“臺獨黨綱”可以說是民進黨內部權力競爭的結果。民進黨建黨之初,選舉出身、理性務實的政治精英占多數。后來李登輝當了臺灣領導人,大量海外獨立運動者回到臺灣,他們對臺灣民主運動沒有任何貢獻,在民進黨內沒有很大影響力。民進黨則基本上是由臺灣本土民主運動者組成,一般缺少理論訓練,對意識形態(tài)不擅長。而海外獨立運動者形成一套簡單有力的“臺獨”論述,往往在運動中占優(yōu)勢,對民進黨構成很大壓力。1991年,民進黨的新潮流系為了對抗海外回來的“臺獨”運動者,競爭島內人民支持,提出了所謂的“臺獨黨綱”。可以說,“臺獨黨綱”的真正用意是排斥海外“臺獨”勢力,是為了抗拒他們在臺灣取得影響力的一種努力。
環(huán)球時報:民進黨內不斷有人提出調整“臺獨黨綱”,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還是民進黨的整體共識?
許信良:我剛才講了,“臺獨”理念一直在民進黨內都不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臺獨”信仰者在民進黨內也不是主流力量。1991年“臺獨黨綱”出來后,民進黨的得票明顯下降。黨內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人都知道,“臺獨”是選票毒藥,他們一直很抗拒。為了廢除“臺獨黨綱”,民進黨做了不少努力,2000年出臺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其實是為了取代“臺獨黨綱”,沖淡其影響,“臺獨黨綱”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被凍結。
那么為什么十幾年過去了,“臺獨黨綱”依然存在呢?我認為最大原因是李登輝的操弄。他成為臺灣領導人和國民黨主席后,一直在民進黨內部培植“獨派”力量。他這么做,我推測有幾個原因:一是李登輝的父親是日本警察,他本身又長期受日本教育,有很強烈的日本情結;二是長期冷戰(zhàn)的政治格局以及國民黨的反共教育,深深影響他對臺灣處境的判斷,認為臺灣站在美國和日本這邊是正確的。此外,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民主,可以說是臺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李登輝利用執(zhí)政地位搶奪了民主運動的成果,他一直希望造成他是“臺灣民主之父”這樣的歷史誤解,因此利用“臺灣人教授協會”等與民進黨內“獨派”結盟,介入民進黨的權力運作和政策論述,企圖形塑他在臺灣民主運動史上虛假的和虛矯的“精神導師”地位。可以說,他的操弄一直到今天還在繼續(xù)。
民進黨必須調整兩岸政策
環(huán)球時報:在您看來,2012年“大選”,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失敗在哪里?
許信良:2012年的島內政治形勢對民進黨是有利的,民進黨就輸在兩岸政策上。關于這一點,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也了解,她曾表示,兩岸問題是民進黨重返執(zhí)政的最后一里路,我想這句話是最好的檢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夠清楚明確,中國大陸和美國都表達對民進黨執(zhí)政不放心,影響很多臺灣中間選民和經濟選民(他們關心臺灣經濟前途,不在乎政治理念),導致這些人轉向。
環(huán)球時報:去年“九合一選舉”后,民進黨聲勢很強,一些人產生僥幸心理,認為不調整兩岸政策也能選上。您認為民進黨能繞過這最后一里路嗎?
許信良:2016年選舉,臺灣內部的政治形勢比2012年更有利于民進黨,這是確實的。但是不是有利到可以不在乎經濟選民,可以不在乎中國大陸和美國的態(tài)度呢?我想民進黨內大多數的政治精英和領導精英是沒有人這么放心的,也不會這么想。
民進黨今天的權力可以說百分之百掌握在選舉出身的政治精英手上。他們最關心選票,凡是對選票不利的因素都會拒絕,反之對選票有利的就會接受。他們的思考理性務實,都知道兩岸關系必須調整,調整到中國大陸可以諒解是最起碼的。這一點可以說是2012年選舉后民進黨黨內的共識。現在就是怎么調整、如何調整的問題,對民進黨來講,必須調整到中國大陸可以諒解,但同時也不能調整到臺灣內部不能接受,因為民進黨必須跟國民黨競爭政權。
蔡英文處理過兩岸事務,她不會碰觸中國大陸的底線,未來如果成為臺灣領導人也不會成為兩岸的“麻煩制造者”,她非常了解兩岸的紅線在哪里。如今她作為民進黨2016年的候選人,當然知道非調整不可。但怎么調整到多數臺灣人民能接受、大陸能諒解,這需要高超的政治藝術。最近有人問蔡英文主席,如何看待大陸提出的“九二共識是兩岸發(fā)展和平關系必須接受的政治基礎”。她回答說,兩岸和平發(fā)展是兩岸共同的責任。這其實是蔡主席對承擔兩岸和平發(fā)展責任所做的莊嚴承諾。我覺得可以進一步提出:兩岸和平發(fā)展是兩岸共同的責任,民進黨會做積極的努力,不但讓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既有成果能夠保全,而且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繼續(xù)并進一步發(fā)展。
我認為,民進黨要表達這樣的意愿。我們不能挑戰(zhàn)大陸的基本立場,這是臺灣領導者和人民必須了解的。另外要看到,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不只是為了2016年選舉,更是為了執(zhí)政以后讓臺灣和大陸可以繼續(xù)交往,為臺灣人民爭取最大利益。這是民進黨執(zhí)政的責任,不只是為了選舉,更為了兩岸長久關系。我很高興大陸提出“兩岸一家親”,相信民共雙方能夠盡快找到加強溝通、建立互信的機會與平臺。
一中原則是世界共識
環(huán)球時報:您對一中原則是怎么理解的?
許信良:一中原則不只是大陸的要求,它是全世界的共識。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之前,在傳統的國際政治時代甚至于冷戰(zhàn)還沒有結束的時代,所有國家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都一定開宗明義地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當時一中原則是全世界主要國家的共識,進入全球化時代后進一步強化為全球共識。我一再強調,在兩岸關系上,凡是大陸不能接受的主張,就是美國不能接受的主張。我希望民進黨了解這一點,希望臺灣人民了解這一點。
環(huán)球時報:您認為“一帶一路”會給臺灣帶來怎樣的機遇?
許信良:我認為,提出“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最能表現習近平主席的雄才大略,它是大陸全球政經戰(zhàn)略的一部分。對臺灣來說,可能沒能力參與基礎建設,但是這樣的戰(zhàn)略完成后會讓有關的國家和地區(qū)形成更緊密的經濟共同圈,極大地擴大臺灣的經濟活動范圍。臺灣長期把對外貿易作為經濟發(fā)展的火車頭,而“一帶一路”的經濟范圍對臺灣來講不是過去密切往來的地區(qū),一旦加入對臺灣太有利了。
臺灣在面對兩岸關系時存在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還不能超脫冷戰(zhàn)時代戰(zhàn)略思維,總是認為美國和日本對臺灣更重要,大陸是敵對一方,臺灣應更親近美國和日本。但今天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了。對臺灣重要的,不僅僅是兩岸在地理上接近,兩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語言、有源遠流長的共同歷史,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大陸已經發(fā)展成為在全球政經體制中享有與美國幾乎同等影響力的超級大國。“一帶一路”的發(fā)展,必定更強化大陸在全球事務的發(fā)言權和影響力。臺灣應該完全停止用冷戰(zhàn)時代的國際政治邏輯來思考兩岸關系。對今天的臺灣來講,中國大陸的重要性,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遠遠超過美國和日本。
[ 責任編輯: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