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城市的成功關鍵是回到最原始的核心——以人為本,重視個人和群體的關系,設計出一個能服務人民的政府流程。”19日,臺灣臺北市政府前副市長李永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是挑戰政府與民眾雙向互動的核心議題,民眾幸福感、企業競爭力才是其中的核心價值。
當天,在浙江杭州舉行了第三屆兩岸三地公共關系論壇,來自兩岸三地400余位嘉賓就“智慧城市與公共關系”這一主題展開深度探討。
建設智慧城市是中國大陸謀求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00多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杭州是大陸建設“智慧城市”的弄潮兒,按照規劃,杭州將重點支持云計算、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文化創意以及電子商務六大智慧型產業的發展。
“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解決人類在城市的種種問題并給人帶來幸福感。”臺北市政府前副市長李永萍表示,所謂智慧城市,便是以居民的生活為中心,利用科技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達成管理極大化、耗能極小化的目標。
李對智慧城市發展的見解源于她的從政經歷。臺北在智慧生活產業鏈上發展相對較為成熟,臺北市曾在2006年獲得全球智慧社區論壇ICF年度最佳智慧城市獎項。
“從2006年到現在已經過去8年的時間,關于智慧城市的很多定義有了變化,但臺灣一直以來都保持有很好的服務基礎。”李永萍說,智慧城市的發展并不是科技改變就能自動變好,而是城市自身的管理要搭配其改變和發展。民眾幸福感、企業競爭力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價值。
從臺北全城的無線網絡到政府便利柜臺的全程服務,臺北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服務民眾更便利地生活。李永萍指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成功關鍵是建設以人為本的政府服務流程規劃,同時引入先進的物聯網科技。“智慧城市的問題不可以交給單一的管理部門去做,部門間很難打開其中的障礙壁壘。可以嘗試指派一個創新長來組建專業團隊,打造一個有助于市民和相關組織參與并協同創意的互動平臺。”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兩岸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李建議,可以將智能化試點放在特點功能場所,例如高科技園區、城市中心的實境體驗展示館等,讓臺灣廠商進行智慧化測試后并經營,政府部門方面配合資助與改善環境。這樣能使得經費投入更聚焦,更有利達成兩岸合作的目標。(完)
[ 責任編輯:范斯騰 ]